東坡肉的由來


東坡肉是一道紅燒豬肉,帶有酒香、肥而不膩的美味佳餚。


「東坡肉」是一道紅燒豬肉,是杭州的第一大名菜,先將一大塊的五花肉汆燙去血水、定形,再切成十塊約五公分的小方塊,取一砂鍋,將蔥段、薑片墊鍋底,豬肉皮朝下放好,加黃酒、醬油、冰糖,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煨約2小時後,就成為色澤紅亮,酥爛而形不碎,吃起來肥而不膩、甜而不黏、濃而不鹹、帶有酒香的美味佳餚。相傳它的由來,與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關。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詞、賦、散文、書法和繪畫均有很高的成就,是文學藝術史的奇葩。生性放達,好交友,好山林,好品茗,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上進士,官累至禮部尚書。政治立場稍偏舊黨,雖反對新黨王安石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贊同司馬光盡廢新法,故受新舊兩黨的排斥,仕途多坎坷。被貶謫杭州、湖州、黃州等地,但卻能為官清正,常為民興利除弊,「蘇堤」就是例證之一。最後病死常州,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忠」。
蘇東坡是位文學家,也是位美食家。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構陷,竟能死裏逃生貶至黃州。生性放達的他,常烹煮紅燒肉與友人品酒下棋、吟詩作對,更作一首《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賤價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它,火侯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日子也過的怡然自得。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新任杭州太守,久無整治的西湖,將被葑草淹沒,偏逢浙西的大雨,太湖氾濫成災。於是發動數萬民工除葑草,疏浚西湖,把挖起的泥土堆築成「蘇堤」,不僅成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又使西湖發揮了蓄水灌田的水利之益。
杭州百姓莫不額首稱慶,聽說蘇東坡喜愛吃紅燒肉,到了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並表示謝意。於是他把堆積如山的豬肉,囑咐家廚切成小方塊,再用家鄉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文火慢慢燜到香嫩酥爛而成紅燒肉後,依照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再連酒一起送給數萬民工分享。
家廚忙於切肉燒煮之際,把「連酒一起送」誤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無巧不書,燒煮出來的紅燒肉,更加色澤紅亮,酥爛不碎,吃起來肥而不膩、甜而不黏、濃而不鹹,帶有酒香,十分美味,於是食過「蘇東坡送的肉」者,都稱贊不已,眾人在贊揚之際,就簡稱它為美味的「東坡肉」!
有家飯館老闆深具生意眼光,就重金請來那位太守府的廚師,傳授燒煮「東坡肉」的方法,於是上門的顧客如車水馬龍,生意特別興隆。別的飯館也一一仿效,於是杭州府城的大小飯館,如雨後春筍般都賣起了「東坡肉」,因此「東坡肉」就成為杭州的第一大名菜。
後來,「東坡肉」隨著蘇東坡的名氣,越傳越廣,諸如黃州的「東坡肉」、揚州的「東坡肉」、蘇州的「東坡肉」、江西永修的「東坡肉」、雲南大理的「東坡肉」和四川的「東坡肉」等,越做越精,除了用小火慢煨而成外,有的先煨再蒸而成,有的先炸再煨而成,各具風味,但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見細,化俗為雅,平凡中顯神奇,遂成為風靡全國的一道名菜。
「東坡肉」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好,除了它的特殊燒煮方法、食材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背後內涵,大家都喜愛這位愛民的文學家兼美食家「蘇東坡」的為人,就如同黃庭堅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中國神話中人類之母--女媧


中國最古老的神話,以女媧為造人者,認為人是女媧的子孫。女媧這個名字,在先民的傳說中出現最早;但有文字記載,則以《楚辭.天問》為首。其中有一問是「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用白話來說就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這是因為女媧是人間第一人,所以不免要這樣問了。
根據漢朝武梁祠的石刻畫像,女媧的形像是人首蛇身。中國最古老的一本字典《說文》裡,對女媧的註解為:古代的「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

唐代伏羲女媧圖(網路圖片)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義》中記載,女媧在造人之前,先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豬;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馬;到了初七這一天,才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一個個小泥人。至於如何造呢?《太平御覽》中也有以下一段話介紹:「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製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以泥中,舉以為人。」
據此,女媧造人的方法是這樣的:她先用手捏黃土製作人,可這工作太麻煩也太吃力了,便搓一條長繩(也有傳說是用一根長籐)投入爛泥中,拉甩起來,泥漿濺開,點點滴滴都化成了人。從此,女媧先前親手捏製的人,就成了高級人,算是貴族;而甩繩濺出泥漿而造的人,是低級人,指平民百姓。
她最初造成的人,如玩具泥偶似的散列四周,沒有生命,自然也不會有思想和行動。當然她不會滿意這樣的創造成果,於是,她面對這些泥人,運用她的無邊法力與神通,輕吹一口仙氣兒,為這些泥偶注入了靈魂,馬上,他們就成了活蹦亂跳的「人」了!
可是這些人除了活動之外,欠缺智慧與對外界變化的承受能力;對感情的發洩不知節制;更沒有對週遭事物完整的認識概念;同時也沒有思想邏輯、歸納的思維內涵。而且極其容易死亡,女媧必須再造另一批加以補充,這工作既繁瑣又永無止息。
於是,女媧向天祈禱,據《風俗通義》說:「女媧禱祠神,祈為女媒,因置婚姻。」所以男女之間,以兩性關係合婚、繁衍後代、誕生子女的婚姻制度由此而立。如此一來,造人的工作,就由人自己來承擔,而不必女媧親自動手了。
可是這樣還不夠,人還需要道德的規範、心法的約束以及豐富的文化內容等等,於是女媧又運用她的智慧製作了史上第一種樂器,笙簧。大約類似竹筒鑿孔而吹奏的東西,當然和後世的截然不同。
這樣,人類有了音樂,可奏、可歌、可唱、可跳,感情有了適當的宣洩管道,漸漸知道適可而止。人類的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就從音樂的制定漸次鋪開……
從單純、無知到複雜、豐富;從空白、簡單到內涵、文明。人類開始為情而活,演繹出名、利、色、氣,權、錢、爭、戰……,喜怒哀樂如影隨形。中國史上,最原始的第一回戰爭是如此展開的:
據說有一個代表「水」的族團領袖,這巨無霸叫共工,因為權力衝突,和一個名叫祝融的人戰鬥,而他卻是代表「火」的族團領袖。依照先民古老的傳說,他倆都是天神下凡。這兩族團大戰的結果,代表水的共工輸了。這位巨無霸因失敗而羞愧難當,無地自容,於是,一頭向頂天支地的不周山撞將上去!
這時,奇事發生了,共工不曾撞死,但那座頂天支地的不周山,卻被他這個巨無霸撞崩、歪斜、坍塌了一角。這山本就是撐天大柱,一旦完全折斷,整個天就坍下來了,這恐怖的大劫,肯定比人間所有的強烈地震加起來還要猛烈。半邊天斜塌、壓陷了地面,於是,山林起了火,洪水又從凹陷的大窟窿湧出來,和平的人間,出現了空前的巨難。
女媧看到自己所創造的人自相殘殺,而陷在天崩地裂的水深火熱之中,自然傷心難過。作為一個母親是有責任要保護孩子的,當她看到自己的親生子女遭遇劫難,於是著手來拯救。《淮南子.覽冥訓》有一段云:「往古之時,四極傾,九州裂……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鱉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止淫水。」

漢武梁祠壁畫伏羲女媧圖

這段神話的內容是這樣的:女媧在這場大劫中,先採拾一些五色斑斕的石頭,把天坍下來的那個大窟窿,嵌補完整,但是補得不是完好如初,西北的天宇比較傾斜而低了一些,不過這也不礙事,天的漏洞反正是沒了。
接著,她殺了一隻大烏龜,切了烏龜的 四隻腳下來,作成四根頂天柱,將之安在天的四角,以防補好的天再坍下來。之後,她再燃燒蘆草,用它的灰去填堵洪水,使地勢低窪的地區增高。於是,一場上古發生的可怕災禍,被人類之母消弭於無形。
這則女媧神話,是根據片段的史書記載而拼湊出的,既不完整也不可靠,但印證了一個東西方同時存在的驚人相似處!那就是:人是神造的!人是神的子民!因為西方人也傳說上帝用他的肋骨造了亞當和夏娃啊,是吧。
還得出兩個結論:一個是由史上第一場戰爭中,就知道「水火不容」的由來;另一個是,上古時期,人神共處,人和神區分不清,神隨時會到人間來,人間的領袖們,就是神!
於是:伏羲氏,教民佃漁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種植五榖,振興農業。始作方書,以療民疾。立市肆,以通財貨;燧人氏,鑽木取火,始教人熟食;有巢氏,架木為巢,首先開始教人建屋居住……等等,多了去了。那麼由此而承襲來的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就是神傳文化,那是無庸置疑的!
由此觀之,人類的發展史,似乎不是我們歷來認識的那麼表面與淺薄,可能有更深層的內涵呢!這事兒急待有心人士的重新探討與釐清,還我中華久遠文明的真實。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生命輪迴 史證確鑿



歲月更替,生命輪迴。在史書中,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真實記錄了大量生命輪迴轉生的事例。例如,梁元帝蕭繹是一眇目僧投胎轉生,見《南史》;劉氏的女兒前世是臨漳縣令李庶,見《北史》;唐朝陝州大都督府長史崔咸,是修道人盧老投胎轉生,見《舊唐書》;宋仁宗時的宰相劉沆前世是唐朝宰相牛僧孺,見《宋史》;助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的范祖禹前世是漢朝將軍鄧禹,見《宋史》;宋代詩人郭祥正是唐代詩人李白投胎轉生,見《宋史》;明戶部尚書夏原吉前世是戰國時期的屈原,見《皇明通紀》。

不僅如此,可以明明白白記起自己的前世的事例在很多書籍中也記載頗多。

在《晉書》中,有關於西晉著名軍事家、文學家羊祜和東海太守鮑靚自己知道前生之事的記載。

羊祜五歲那年,一天,他忽然讓乳母找出他玩耍的金環,乳母告訴他從來沒有此物。羊祜就讓她到鄰居李氏家的東垣桑樹中去找,果然找出金環。主人非常驚訝,說那是他那死去的孩子丟失的啊。時人都對此事深感詫異,認為羊祜的前身就是李家的亡兒。

鮑靚五歲時,告訴父母說,他是曲陽李氏的兒子,九歲時墜井而死。他的父母於是尋訪到曲陽李氏,經推問鮑靚果真是李氏已經死掉的兒子轉生。

《文苑英華》中記載,滑州太史崔彥武能夠自己記起前生是杜明福的妻子。他記得路,騎著馬徑直到了杜家,發現杜明福已經是老夫了。崔彥武對杜明福述說自己前世的舊事,居然全都準確無誤,並且從牆中取出了前世他藏在裏面的經書、金釵,還從庭前槐樹下取出了前生埋的頭髮。

清刑部尚書王士禎,也是著名詩人,他在《池北偶談》中談到,清初濟寧進士邵嶧輝(士梅),能記起前生是寧海州人,任官後他返還家鄉,尋找前生的兒子,並教他讀書。還有河南張給事(文光)能記起三生的事,李御史(嵩陽),樂安李貢士(煥章)都能記起前生之事。並說這都是自己根據親身耳聞目睹而記錄的。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清人恆蘭台的叔父,生下來才幾歲,便自稱前身為城西萬壽寺的僧人。他從來沒有去過那裏,卻能畫出該寺的殿宇走廊,門庭路徑,以及寺裏的莊嚴陳設和種植的花樹,去那裏驗證,全都符合。

紀曉嵐有個親戚叫袁守侗,小時候與紀曉嵐一起讀書,是乾隆年間的舉人,官至直隸總督。他說自己在三四歲時,還記得前生的事,五六歲時,就模糊不太記得了,現在僅記得前世是一貢生,家離長山不遠,但是姓名,籍貫和家中具體事宜都不記得了。這都記錄在《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此書是清朝大學士紀曉嵐根據其生平見聞所著。

面對確鑿的史證,我們不僅要問,我們真的科學嗎?我們對生命和宇宙真正了解多少呢?

圖:Fotolia / 文:明慧學校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優曇婆羅花開 聖王下世


韓國全羅南道順天市海龍面的須彌山禪院的佛像上長出的優曇婆羅花。(攝影/徐良玉)


劉洋繼續搜索,他找到很多關於「優曇婆羅花開,轉輪聖王下世」的預言。

1997
年,以太極圖為國旗的韓國,在主流媒體上首次報導了一座佛廟清溪寺出現的優曇婆羅花,隨後在韓國許多地方發現優曇婆羅花,引起佛 教界的驚喜。接著在中國大陸遼寧省瀋陽、朝陽、凌源、錦州;山東省煙台、勝利油田、東營;四川省成都、綿陽;河南省濮陽、周口;河北 省張家口、秦皇島、無極、石家莊、深州;山西省五臺山、太原;陝西省西安;湖北省武漢;海南省珠海;安徽省合肥,北京,天津,重慶; 內蒙赤峰;黑龍江大慶等地陸續傳出了優曇婆羅花開放的消息,並有很多見諸官方媒體報導。這種奇花也在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 澳洲、美國等世界各地處處綻放。

首爾西部地方法院樓頂樓庭院中有一個說明花的種類的銅質標誌牌上,開了2258毫米的優曇婆羅花。(攝影/金國煥)

據佛經記載,優曇婆羅是梵文的音譯,亦作優曇波羅、烏曇跋羅、優曇鉢華、烏曇華等,英文名為Udumbara,意為靈瑞花、空起花、 起空花。此花之神奇,非人之所想像,無論是銅像、鋼鐵、玻璃,還是塑膠、水果、植物等等,也無論寒暑、無論寺院還是尋常百姓家,都留 下此等奇花的蹤跡。

「優曇婆羅花」是傳說中的仙界極品之花,因其花「青白無俗艷」,被尊為佛家花。婆羅奇花花莖細如髮絲、蠶絲,色如玉,白如雪,花形如 鐘,周圍散著淡淡的光暈,有的散發出淡淡清香。用放大鏡細看:花瓣微張、有光暈;花莖纖細、有韌勁;無葉相襯,無枝相繞,均現一根、 一莖、一花之玉體。優曇婆羅花分佈天然均勻,或開或閉,莖有直有曲,花、莖多不相交,疏朗有致,渾然天成。

有近花者如此描述,優曇婆羅花淡定從容,相容一體,以氣息拂之,微微晃動,似與觀者相應。晶瑩不能喻之質,絕妙不能狀其體。點點白花 ,根根玉莖,素淨得叫人止息絕慮、清心怡神。觀之稍久,聖潔脫俗之感油然心生,真信其花為佛花也。優曇婆羅花之神奇靈瑞,絕非語言所 能形容。

佛經《法華文句.四上》曰:「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慧琳音義》卷八載明:「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為 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也就是說,三千年開花一次的婆羅花一旦出現,就意味著轉輪聖 王已下世在人間正法。

「正見網」上《撣去封塵》系列文章中有篇〈聖花探緣〉的文章,作者具有宿命通功能,能夠追述看到幾千年前的事。文章寫道:有一次釋迦 牟尼佛當著很多弟子的面直接說:「……你們都知道在這裡的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就是法輪聖王將來要來到人間度人,這個法輪聖王的能力 是十分大的,……到時候,你們很多的人都會得到那萬法歸一的大法!到那時候,你們就知道是如何的幸運了。

後來在另一次大法會上,佛祖的十大弟子都在,只聽蓮花色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您說將來有轉輪聖王要下世傳法,那別的地方的人不知 道怎麼辦?」釋迦牟尼佛說:「到時候有一種花叫做優曇婆羅花大範圍的開放,就預示著聖王的到來,得法的時候,你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此花不是人間的花,就如同轉輪聖王的一種瑞相一樣;不同的佛都有不同表像,這種表像是一種瑞相,為的是預示著這尊佛要來到某個地方 傳法,教化眾生。這種花在人間三千年開放一回,而在別的道(空間)中更長時間才能開放一次,即使在別的道,遇到轉輪聖王都是非常非常 殊勝的事情呀!」

「好好積累你們的善根,我也會陪伴(護佑)著你們,直到你們遇到聖王為止。」這時天空中下起了綿綿細雨,釋迦牟尼佛說,此花的莖細若 雨絲,花開得很小。雖然看似柔弱,但是她可以開在根本不可能開的地方。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說:「世尊能否大發慈悲讓我們提前看一看這個婆羅花?」「好吧!我用佛力看看能否將此花拿來。」不一 會兒釋迦牟尼佛伸出手來,只見他手中出現有一簇小小的很長、很長莖的白花。「這就是婆羅花,在不同的道,天上的眾神都想早日見到此花 ,都想早日得到轉輪聖王的教化,你們得到了的時候,我都為你們高興!」

文章最後說:「現在,當年直接聽佛祖和耶穌還有老子講法傳道的生命,還有這些聖者的各代弟子,在今朝很多都已經得到了轉輪聖王的親自 傳度;而今佛祖所說的婆羅花真的在全世界悄然開放了,眾生等待與期盼的都來了。」

圖:網路/ 文:新紀元周刊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三千年一出 優曇婆羅花現身苗栗


在400倍的電子顯微鏡下的優曇婆羅花,花蕾呈現透明,花枝上佈滿了許多發亮的白點。

優曇婆羅花被視為「瑞祥之兆」,在佛經中有優曇婆羅花乃三千年一開「仙界奇花」的記載。從首次在韓國佛像上發現披露,十多年來,優曇婆羅花持續在世界各地盛開著,在沒有土壤、陽光、水分的情況下,有的竟然持續幾年依然出塵盛開著,有的在同一地盛開幾百朵、上千朵,向人間傳遞著美好的祥瑞喜訊。透過顯微鏡放大400倍觀察的照片,展現優曇婆羅花的細緻入微之處,同時還發現了,伴隨著優曇婆羅花不同層次的空間還隱約可見法輪,殊為難得。

2008年秋天,在一個強烈颱風天來襲的前一天,台灣苗栗造橋鄉譚文村有一位學煉法輪功好幾年的張姓民眾,在他家田裡的一間鐵皮屋的鐵門上發現了一簇優曇婆羅花。經顯微鏡放大400倍觀察發現,伴隨著花朵呈現的畫面中出現了許多的法輪,法輪的呈現有遠有近,讓人十分驚異。
張先生說,在發現的過程中,感覺是被牽引著去發現的。記得那天他去鐵皮屋整理一些東西,當時天氣非常好,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當他把帶去的一隻狗拉進屋內避雨,而小狗在門邊蹲下時,他突然間發現就在鐵皮屋的門上一個很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地方開著一簇被視為「瑞祥之兆」的優曇婆羅花。

長在鐵門框上的30朵優曇婆羅花
隨後的星期六又發現了另外的15朵,而隔星期天得到訊息去觀賞的五位朋友驚奇的在鐵窗的框上看見神奇的花竟有五、六百朵之多,又過了一星期在其他地方又發現了40幾朵。
當他把這神奇的的事告訴家裡不修練的人後,他一個從事科技工作的弟弟就急著先行去觀察,無意中又發現了哥哥敘述花開之處之外的另三簇花,每一簇花都是一束束的。弟弟小心翼翼的將一簇花連根切割下來帶回工作室用顯微鏡放大400倍觀察。

長在鐵門上的30朵優曇婆羅花
顯微鏡下的花瓣是純白的,花蕾也是純白的,根與莖都是透明的,花瓣邊緣呈現綠色邊框,花枝上佈滿了許多發亮的白點,更讓人驚異的是底面出現了許多的法輪,法輪的呈現有遠有近。

從花蕾側面往下拍攝的優曇婆羅花
同樣讓人感覺神奇的是,一星期過後連根切割下的花仍然長得很好,一樣的盛開著。顯微鏡下的優曇婆羅花超然脫俗,非常的美,一看就知道不是人間的花。這就真應了佛經的記載「天花也。世間無此花。」
從花蕾頂端往下拍攝的優曇婆羅花
對於近一段時期網上經常看到報導有關於佛經中記載的三千年一開的世間罕見的優曇婆羅花在世界各地盛開,看過報導的人都感神奇,而今這神奇的花卻開在鄉間鐵皮屋裡,並開的如此之多,有幸親眼目睹的人深感驚奇與幸運。佛經無量壽經中記載:「優曇婆羅花,瑞祥之氣繚繞,觀者必受其福。」

400倍的電子顯微鏡下的優曇婆羅花,花莖呈現透明。
據佛經記載,這種優曇婆羅花的出現意味著「轉輪聖王」已下世在人間正法。「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即為此解。今觀此花處處盛開,顯見的佛經的記載是真實的,神佛確實是存在的,由不得人們不相信。

相關記載
佛經中明確告訴人們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意味著將有轉輪聖王在人間正法。《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慧琳音義卷八》:「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為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而保存於韓國寺院的《金剛經》中也有如是的預言記載:「優曇婆羅花開,轉輪聖王就來」……這種花的出現意味著「轉輪聖王」已下世在人間正法。「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即為此解。小小佛花--優曇婆羅花的超常神跡在人間的展現,不僅讓我們領略了浩瀚宇宙的無窮奧妙與無限神奇,和人類的渺小與知識的局限;同時也為我們揭示了佛法的博大精深與其超常的真理性!
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預言今天「優曇婆羅花」現世,通過對「優曇婆羅花」現世的準確預言,向今天世人揭示出一個震撼整個宇宙與人類的最大天象,啟示今之世人好好珍惜、把握宇宙開天闢地、亙古未有的唯一一次機緣──「轉輪聖王」為宇宙正法,且已下世在人間洪傳「法輪大法」普度眾生!

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今天在全世界到處綻放,上天借「佛花」現世以啟示今天世人順應天意、正視大法、把握機緣的天象,真機啟迷!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日本忍者的祖師,其實是中國人?



提到日本的忍者,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名字──服部半藏。

日本忍者的祖師,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呢?由於當時大和朝廷本身的科技水平落後,所以非常歡迎有一技之長的外國人到日本定居,結果大量的中國和朝鮮的特殊人才湧入日本,定居在京都,然後陸陸續續的搬到附近的伊賀和甲賀去生活和工作。

而服部半藏一家就是此時遷入伊賀的,本來服部半藏的家族姓秦,後來因為定居了日本為了和當地人合而為一,就改了日本姓,改姓服部,服部一家就此誕生。

服部半藏為日本忍者事業的發展可謂鞠躬盡瘁。由於幫助德川家康爭奪天下出力頗大使得忍者一族在德川時期備受統治階級器重,獲得很大的發展。

伊賀和甲賀對忍者事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對忍者的理論基礎賀技能作出了系統化,編出了一本忍者修煉寶典──《萬川集海》。雖然流派不同,忍者們修煉的經典都是《萬川集海》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教導忍者如何施行忍術的一切理論基礎與技能指導。

要想真正的了解忍者,就必須要先了解忍術。其實真正的忍術隻是追求體力賀精神上的一種超越。忍術的理論基礎其實由中國傳到日本的孫子兵法演變而來的,上面提到的《萬川集海》就是最好的表現。《萬川集海》由正心將知陰忍陽忍天時忍器六部分組成。

《萬川集海》成為後來忍者修行的必讀教材。《六韜》和《孫子兵法》是對《萬川集海》及忍術整體發展影響較深的兩部古代著作,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中國古代的軍事武學思想為以後日本忍術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忍術最早的確源於中國的明証。

忍者是殺手或者刺客,但更準確的說忍者是死士。在他們彼此的眼中,對方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忍者的行動格言──風林火山。
風:疾如風,動作迅速
林:靜如林,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尋找機會,給對手致命一擊
火:勁如火,攻擊加強
山:穩如山,不管外界的力量多麼強大,仍然不為所動

在歷史上,忍者分為上忍中忍下忍。
上忍:又稱智囊忍,專門策劃作戰整體計劃
中忍:實際作戰時的指揮頭子,當然忍術也得超群出眾才行
下忍:又稱體忍,相當於現代的特種部隊,在最前線沖鋒陷陣的炮灰忍者

忍者的遁術呢?

忍者的遁術來源於中原的五行和道家的奇門遁甲,後者是道家修煉中的一門絕學,已經失傳。奇門遁甲牽涉到一門中國的古學——玄學,博大精深,深不可測。由師傅言傳身教,沒有文字記述,被歷代朝廷斥為妖術,修學者遭到屠殺而失傳數個世紀,並且奇門遁甲術僅在民間道家流傳,同時又被自封為正道的流派排擠斥為旁門左 !

忍術當中的遁術現在也失傳,後來的遁術也就是一些利用五行學說開創的障眼法而已,要求使用者具備極好的輕功和極快的身手,這和中國武術的精髓如出一轍:武術搏擊最高層次就是講究出招的力度和速度。

現在所謂的奇門遁甲術僅僅是道家奇門遁甲術當中極小的一部分,對於奇門遁甲術的失傳,深感惋惜!

圖:網路/ 文:奧秘網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成語典故:<不三不四>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俗謂「不三不四,不仁不義,算甚麼東西」這句話是對那些違背人倫,背棄仁義道德者的鄙視之辭。
然而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這句成語中的「三」與「四」這兩位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根據《河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與「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的五行生成數法則﹙或依據《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裡的「三」與「四」在《河圖》或《尚書.洪範》中均分別代表五行中的「東方木」與「西方金」。
而「東」五行屬「木」,主「仁」;「西」五行屬「金」,主「義」。也即「三與四」分別對應著「木與金」、「仁與義」及「東與西」。
因此可知:一個「不三不四、不仁不義」的人,就既不屬於五行象徵木的「東」,又不屬於五行象徵金的「西」, 自然也就不能算甚麼「東西」了。中華傳統文化其內涵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在儒教文化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仁義」是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為全社會所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因而一個背棄倫理道德「不仁不義」的人,必然被社會所唾棄,為世人所不齒,而被大眾斥之為:「真不是個東西」!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重慶大足石刻堪稱世界石刻藝術的絕響(組圖)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的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足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被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912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民教育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華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思想在大足石刻中顯示了融合的結果,大足石刻精美的石雕和宏闊的釋學典義令人震驚,沉寂於深山和歷史歲月中的青燈古佛終於重新光耀世間。


大足位於重慶西近百公里處,地接巴蜀交匯之處,但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相接,中華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思想也在這裡顯示了融合的結果。

1945年,抗戰勝利曙光初現的那個春天,以楊家駱為首的考察團自重慶出發赴大足考察,一行人在大足進行了7天學術考察,為這裡精美的石雕和宏闊的釋學典義而震驚,認為大足石刻足以與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鼎足而立。


因此,考察團回到陪都後,舉行了大足石刻的展覽,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自此,沉寂於深山和歷史歲月中的青燈古佛終於重新光耀世間。

現今發現於大足縣境內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年代是初唐永徽年間的(公元650656),至唐末時期造像始盛,南宋時達到高峰。後歷經元、明、清數代,伴隨佛教衰落而衰減。


但歷代造像未絕,現大足全境內共有造像五萬餘尊,儒、釋、道三教的造像皆備,為研究中華思想文化和雕刻藝術留下了寶貴的佐證實物;另有碑刻、銘文十多萬字,記載了不同時期巴蜀地區的地理、經濟、軍事、政治、人口等各個方面情況,是一筆寶貴的巴蜀文史資料。1961,大足石刻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9年,大足石刻列入聯合國民教育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實際是整個大足地區的石刻的總稱,其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下的共有五處,分別是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以及石篆山,每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特色。

北山位於大足縣城北5里處,在唐末五代時期是當地擁兵割據的軍閥韋君靖的軍寨,其山綿延如龍,鼎盛時期曾“築城堡二千間,建敵樓二百餘所,周圍二十八里。糧貯十年,兵屯數萬”。北山石刻最集中是在佛灣,共有240餘龕,匯聚了自唐末到明末的各個年代的造像,其中精品迭出,美輪美奐。

各類表現佛教經典及時代信仰神人的造像更是比比皆是,尤以觀音造像為多,堪稱“佛教藝術的殿堂”,讓觀者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一個佛教講堂,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


著名金石學家馬衡曾對《韋君靖碑》嘖嘖稱讚,認為其彌補了唐末五代時期川中地區一段歷史的空白;而另一塊更為學界所稱道的《古文孝經碑》,是國內發現的唯一的古文孝經實物,其思想文化與歷史價值十分珍貴。至其中的轉輪經藏窟,中心柱直達窟頂,石壁各面都開鑿有菩薩、戰將形象,神采各異,栩栩如生,蓮花祥和,刀斧生威。

此外,還有極為民俗化的數珠手觀音形象,頷首而立,裙裾飄舞。其他各類表現佛教經典及時代信仰神人的造像更是比比皆是,尤以觀音造像為多,堪稱“佛教藝術的殿堂”。

寶頂山位於縣城東北35里處,其造像主要分佈在大﹑小佛灣。其中,大佛灣是大足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整體開鑿於南宋11741252年間,由當地僧人趙智鳳傾70餘年之心血組織營構。整個佛灣呈馬蹄形,在長約一里的範圍內,以中國式的形象和手法雕刻有牧牛圖、華嚴三聖、千手觀音、釋迦涅槃、西方凈土、父母恩重、地獄變像等等,既有表現清靜雅潔,香樂裊繞的佛家仙境,又有表現刀山火海、剖腹開膛的地獄慘象;既有捧塔聳立的文殊普賢,弟子林立而橫之涅槃釋迦,亦有中國意境的田園牧人、醉漢孝子、倚門父母,如彼如我,望之心戚。整個格局類似一個佛教密宗道場,讓觀者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一個佛教講堂,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

自宋代以來,中國的儒、佛、道三教的思想已融為一爐,寶頂山石刻中也有表現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內容,而以佛教石窟造像形式雕刻而出,對“三教合一”作出了鮮明的闡述。加之運用各種鮮活的生活場景來表現晦澀的經書中的義理,輔之以精巧的力學構造,微妙的光線組合,讓觀者在遊覽過程中減輕了抵觸心理,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寶頂山石刻是中國佛教石窟走向民族化、民俗化的最鮮明體現,呈現出佛教已經完全中國化的結果。明代的碑刻中記載,當時寶頂山已是香火“震炫川東”,民間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因此一直以來是大足石刻的重心。

大足石刻地點集中而取材多端,最終催生出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濃墨重彩的大足石刻,將中國石刻的最後一個高峰生動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成為世界石刻藝術的絕響。

南山在縣南3里,石刻所在地為玉皇觀,主要是道教色彩的石窟和歷代官吏來此遊覽遺留的碑刻,其中的蟠龍或繞柱或昂首立身,呼之欲出,亦為一大特色。石門山在縣東25里,石刻集中地點在聖府洞,其中既有佛教的十聖觀音、孔雀明王,也有道教的地獄輪迴,又有儒家諸賢與道教人物並存的三皇洞,還有民間的神祇——獨腳五通,內容雜陳,頗可玩味,至今尚留下許多謎團。石篆山在縣西50里,石刻所在,一為千佛岩,一為佛灣,其中有儒釋道三教中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子各處一龕、毗鄰而居的造像,為中華文明的三教融合提供了實物佐證,表現了漢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吸收。此外,境內還有舒成岩﹑妙高山等多處石刻造像點,豐富精美,同樣吸引海內外學者和信徒。

大足石刻的特色在於其多樣性與民俗化,是中國佛教、特別是佛教石窟藝術發展變化的活化石,是中國乃至世界石窟造像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其各種造像的出處既有經典,卻又不拘泥於經典,為我所用,靈活變化。在不同的需求下將各種題材的人物毫不造作地揉合在一起,取用其精,而去其雜。這也就涉及到爭論已久、至今仍在繼續的中國人有無真正信仰的問題。

如果跳出宗教爭論這個圈子,從歷史、美術、雕刻、民俗等角度去看這些雕像,它們完全有不同於其他石窟或佛教藝術的特色。大足石刻的雕像既沒有在敦煌文化中某些早期佛教造像表現出的外來的犍陀羅風格,也不是雲岡石窟中南北朝時期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超脫模樣,龍門石窟中大唐雕刻豐腴壯碩﹑濃彩艷麗的形象雖然在大足唐代石刻中有所體現,但是在大足,更多的則是宋代的清麗淡雅、情態宜人的風格造型。

大足在宋代是昌州治所,“士大夫避地者多居焉”,富甲川東。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盛的時代,也是城鎮化、市民化最急劇的時代,思想潮流的碰撞導致的文化包容與變異,交通的貫通、居住地的集中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大足地區的石刻地點集中而取材多端,最終催生出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濃墨重彩的大足石刻,將中國石刻的最後一個高峰生動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成為世界石刻藝術的絕響。

圖:網路/ 文:阿波羅新聞網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