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四大才子】之祝允明

才子的迷失--祝允明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號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戶曉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加上他家學淵源,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都是當時書法名家,因此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與環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頭角。他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喻為「吳中四才子」。
祝枝山是讀書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格調與氣節。當時無錫有一位華太師屢次懇求祝枝山為他題字。然華太師乃譁眾取寵之人,祝枝山不願委曲求全,每每藉故推諉。有一回華太師把祝枝山接到太師府,硬要祝枝山為他的兒子的書齋題匾。
祝枝山苦無對策之際,忽然看見太師後園竹林一片,這時他靈機一動,胸有成竹的寫下「竹苞堂」三字。華太師連聲讚好,祝枝山也滿意地離去。原來太師兩個兒子均是不學無術之徒,「竹苞堂」中「竹苞」兩字拆開正是「個個草包」,祝枝山此舉可謂憑藉敏捷的才思諷人於無形。
然而才子也有才子的困頓與才子必須面對的人生決擇。縱使祝枝山才氣橫溢,無奈年過半百依然功名無成。五十二歲時與兒子一同進京赴試,兒子登科而自己卻名落孫山,三年後再次應試,依然落榜而歸。上天給「吳中三家」安排的考驗似乎差不多,三人都無緣功名,但文徵明、王寵兩人選擇寄情山水,祝枝山卻沉迷於酒、色、賭的生活。 風流才子吟詩弄月,享樂於酒舞間,雖美其名曰附庸風雅,猶不足取也,更何況無節制地縱情其中,其與頹廢放蕩又有何異?

:網路 / :大紀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