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古代科學:古人對做夢的解釋

                                             古人將夢分為八種徵兆、六種原因,幾乎將夢分析透徹了。(Fotolia)

作者:唐曉宇

醒有八種徵兆,夢有六種原因。何謂八種徵兆?

有時候發現古代的科技才是最發達的,比如做夢,現在的人很難解釋,古人卻已經掌握得非常準確。古人將夢分為八種徵兆、六種原因,幾乎將夢分析透徹了。
醒有八種徵兆,夢有六種原因。何謂八種徵兆?一是在重複過去的事情,二是在做新的事情,三是有所收穫,四是有所失去,五是有所悲哀,六是有所喜悅,七是即將新生,八是即將死亡。這八種徵兆,都是形體所接觸的事情。
什麼是六種原因?一是平時自然而然的夢,二是因驚愕而致夢,三是因思慮而致夢,四是因醒悟而致夢,五是因高興而致夢,六是因畏懼而致夢。這六種原因,都是精神所交​​接的事情。不懂得神感事變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發生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懂得神感事變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一發生便明白是怎麼回事。明白是怎麼回事,便無所畏懼。
一個人體魄的充實、空虛、虧損、增強,都與天地相通,與外物相應。所以陰氣過於旺盛,就會夢見過大河而恐懼;陽氣過於旺盛,就會夢見過大火而被燒;陰陽二氣都過於旺盛,就會夢見生死殘殺。吃太飽會夢見給別人財物,沒吃飽會夢見奪取別人財物。所以以元氣浮虛為病症的,就會夢見身體飛揚;以元氣沉實力病症的就會夢見身體被淹埋。枕著帶子睡覺會夢見蛇,飛鳥銜住頭髮會夢見飛升。天氣將陰會​​夢見大火,身體將病會夢見吃飯。喝了酒以後會在夢中憂愁,唱歌跳舞以後會在夢中哭泣。
列子說:「精神與事物相遇便成為夢,形體與事物接觸便成為事。所以白天思慮與夜間做夢,都是精神與形體遇到某些事物的緣故。因此精神凝結在一點上的人,白天不會思慮,夜間也不會做夢。真正清醒的人不用語言,真在做夢的人並不通達,只是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往來。古代的真人,醒著的時候連自己也忘記了,睡眠的時候不會做夢,難道是虛假的話嗎?」@
責任編輯:洪偉成

:網路 / :大紀元文化網


如果你不信UFO,那就看看這個吧!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ufo,看看這個吧。



7個目擊外星人的真實故事:

1. 1964
年 – 發出藍色火焰的ufo


Lonnie Zamora警官當時正在高速追逐一個不明飛行物,那個奇怪的飛行物體在一定的距離內發出藍色火焰!再更仔細研究這個物體之後,Zamora表示他目睹了兩個人形生物進入了太空船並立刻飛走,飛船發出了跟他先前看到一樣的藍色火焰。


2. 1957 – 加州 – Gordon Cooper



試飛員和太空人Gordon Cooper表示,在愛德華空軍基地( Edwards Air Force Base)看到並拍下了一個幽浮。同時,一個攝影團隊拍下了整個過程,包括飛碟飛行、著地、然後起飛。攝像師描述這飛行物是銀色、光華、有光澤的物體。

3. 1997 – 美國鳳凰城 – 上千人目擊ufo



上千位目擊者當時打電話給地方警局,報告有個在空中的飛行物體照出奇怪的光線,電話線最後一度癱瘓。他們說該物體上有個V字形,而且在空中飛得很快。

4. 1961 – 康乃狄克州 – BettyBarney Hill



一對夫妻BettyBarney Hill在度假,突然看到了一顆「正在移動的奇怪星星」,近看後,他們覺得這並不是一顆星星,反而比較像是外星人的飛行船。隔天,Bettey打給地方的空軍基地,對方表示在昨天同一時間,軍事雷達確實有偵測到一艘幽浮。

5. 1966 – 澳洲 – 幾百位目擊者



超過200位目擊者表示看到一台幽浮在飛,然後在一個靠近學校的地方降落。當飛行物要離開的時候,它以超快的速度飛走了,這個速度遠高於正在偵測它的飛機。

6. 1980 – 德州 – Betty CashVicky Landrum



兩個女人目擊了一個像水塔大小的物體停在地面上,並且還射出了火焰。當好奇的目擊者想去調查這個神秘物體時,發現它被一堆軍用直升機包圍,並護送著離開了現場。

7. 2008 – 德州Stephensville 40位目擊者



40Stephensville的居民,包括一些警察和一位飛行員,說看到了一艘幽浮盤旋在地方農業社的上頭,它停留了五分鐘,並快速消失在夜空中。
影片/:新唐人電視台http://www.ntdtv.com/

【神傳文化】蘇仙的故事


湖南郴州郴江之濱有蘇仙嶺,在這蘇仙嶺那美麗的山石碧水中一直影印著兩千年前蘇仙在此飛天的神跡。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東鴨子塘村一個潘姓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邊一塊很大的石頭上浣洗衣裳。這時,有一縷非常好看的仙萍浮游水中並圍繞巨石轉了幾圈,潘姑娘歡喜地觀賞仙萍時心中不覺產生悸動,回家後不久便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其母私下裏問她,潘姑娘說明情況後,其母不肯相信。至潘姑娘懷胎十個月生下一個兒子時,家人因其未婚而生子感覺很不光彩,為避眾人口舌,潘姑娘的母親將嬰兒丟棄在村後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臨走時,潘母對天發誓道:「該成人,七日之後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內早歸陰。」到第七日,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趕到桃花洞,看到一隻美麗的白鶴正張開雪白的羽翅為嬰兒禦寒,一頭健壯的白色母鹿正在給孩子餵奶。潘姑娘驚喜之餘,連忙將孩子抱回家中偷偷地餵養,並發誓再不嫁人。
孩子養於密室七年,未見生人,更沒有名字。一日,此兒突然對母親說:「兒子已經長大了,不要再幽禁我了。」從此,此兒每日上村後的牛脾山為家中砍柴,這牛脾山山靈水秀、風景極佳,山中常有神仙異人出沒。這日,此兒入山砍柴,便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知此兒無名,便問其一早出門時看見甚麼,此兒說看到門外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枝上,自己卻枕著樹根呼呼大睡。老仙翁說道:「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 於是便為此子取名為「蘇耽」。從此,蘇耽便跟隨老仙翁學習道術。
不久,蘇耽學道有成。一次吃飯時,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鮓魚(油鮓魚)。蘇耽一聽,放下碗筷就出了門,眨眼功夫,蘇耽就提了一對鮓魚回來。蘇母奇怪地問:「郴縣也有鮓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甚麼,蘇母說想吃湘潭的臭豆腐乳,沒想到蘇耽不大工夫就給母親買回了離郴州近七百里的湘潭腐乳。蘇母雖高興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直到兩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於是更加驚異。
漢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蘇耽修道圓滿。清晨,侍候母親後不久,天空便傳來了裊裊仙樂之聲,十隻仙鶴伴隨著氤氳縹緲的紫氣從天而降,蘇耽把一件石匣交給母親時說到:「有需必得,慎勿發也。」並稱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桔葉救之,隨後蘇耽駕仙鶴飛天而去。從此,牛脾山便改名為蘇仙嶺。
蘇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一時間,病死無數。蘇母便按照兒子的囑咐,用自家庭前的井水和桔樹上的葉子救活了許多的病人,郴郡的瘟疫終於得以平息。從此,「桔井泉香」的典故便在各地流傳下來。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集靈觀」、「 桔井觀」。蘇耽升仙時留給母親的小石匣上寫有「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而活到百歲才無疾而終。蘇母去世那天,人們望見蘇仙嶺上有白馬出沒,並隱隱聽到哭聲從嶺上傳來。人們把所見所聞稟報到郡署。郡太守張邈率下屬一行人親赴嶺上求見蘇仙,張邈見半隱於松葉枝叢中的蘇仙豐資神彩、光熠照人。蘇仙知道郴江之上無橋,便對太守說:「山谷幽遠,日暮難歸,願許蘇耽成橋水上。」說完將手中一卷仙經擲向郴江,離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現了一座石拱橋,郴人為紀念蘇仙的恩德,稱此橋為「蘇仙橋」。
傳說蘇耽飛升之後,因思念住在山南的母親,山上松樹皆為之將枝葉伸向西南。人稱「蘇嶺雲松」,又稱「望母松」,這些松樹便分列在白鹿洞至蘇仙觀一千七百六十級台階兩側。蘇耽還曾化成白鶴歸來,停於蘇母故宅屋頂。有頑童用彈弓射擊,白鶴乃以爪劃字賦詩《蘇耽歌》:「鄉原一別,重來事非。甲子不記,陵谷遷移。白骨蔽野,青山舊時,翹足高屋,下見群兒。我是蘇仙,彈我何為?翻身雲外,卻返吾居。」此詩後被收入《古詩源》。
中華文明就是神傳的文明,幾千年歷史中修道升仙的無計其數,蘇仙只是其中一人,故事記載在晉葛洪的《神仙傳.蘇仙公》中。
:網路 / :明慧網


飛天的由來和歷史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負責在佛國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負責在佛國裡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飛天的由來 

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不同時期的飛天 

甘肅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圖是敦煌的標誌,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是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雲彩,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

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飛天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

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


敦煌石窟保存從西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


敦煌飛天的藝術形象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飛天設計圖片

敦煌飛天的歷史發展和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為四個階段。

 1. 飛天興起時期 

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但這一時期兩個朝代的飛天特點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孬,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樑、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最具有北魏風格的飛天,是畫在第254窟北壁的《屍屁王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兩身飛天和第260窟北壁後部說法圖上方的兩身飛天。這四身飛天的突出特點是:頭有圓光,戴印度式五珠寶冠,臉型修長,因變色原因,成為白鼻樑,白眼圈,為小字臉。上體半裸,腿部修長,成大開口“U”字形。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

2. 飛天創新時期 

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沖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於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後來的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龕內上方的四身伎樂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相融合的飛天:“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層的十二身飛天。


敦煌329窟飛天

最具有北周風格的飛天,是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飛天。體態健壯,臉形豐圓,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五官具有五白特點,上體裸露,腰系長裙,肩繞巾帶,軀體用濃厚有凹凸暈染,現因變色豐乳圓臍更為突出。第428窟中的伎樂天飛,造型豐富,或彈琵琶,或彈箜篌,或吹橫笛,或擊腰鼓,形象生動,姿態優美。尤其是南壁西側的一身飛天,雙手持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從身下飄飛,四周天花飄落,其飛行姿態,像一隻輕捷的燕子俯衝而下。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

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宮欄牆之上飛天繞窟一周,共計108身。

3. 飛天鼎盛時期

敦煌研究院的墳家們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最具有唐代前期風格中特點的飛天,是畫在初唐第321窟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321窟西壁佛龕兩側各畫兩身雙飛天。這兩身悄天,飛翔姿態十分優美,儘管飛天的面容、肉體雖已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肉體姿態、衣裙彩帶的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隻空中飛游的燕子,表現出了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


                                                           敦煌第321窟初唐雙飛天


敦煌第321窟初唐雙飛天


320窟的四飛天畫在南壁《西方淨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舉臂緊追。

唐代後期的飛天,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豔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畫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磐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向佛陀供供養。


4.飛天衰落時期

從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個朝代大約460餘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餘緒,徒刑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無隋代時創新多變,唐代時的進取奮發精神。飛天的藝術水準和風格特點雖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推動了原有的藝術生命。現將這四個朝代的飛天風格簡述如下:五代和北宋是河西歸義軍曹氏政權管轄敦煌地區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繼承唐代餘風,但無創新之作,且飛動有虧,不復生氣,完全推動了唐代飛天生氣歡快的基調。

曹氏政權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16窟和莫高窟第327窟中的飛天。榆林窟16窟是五代早期的一個洞窟,窟內所畫的飛天,雖然沒有唐代飛天的生動活潑,俏麗輕參加者,有此匠氣,但裝飾性十分好。例如此窟中一身彈古箏和一身彈箜篌的飛天,畫得很完美,兩身飛天皆頭束髮髻,彎眉大眼,直鼻小唇,臉形豐圓,耳垂環孬,半裸上體,胸飾瓔珞,臂飾鐲釧,腰系長裙,赤腳外露,雙手嫺熟悉地彈撥琴弦,姿態優雅。其最大的特點是飛舞的巾帶經身體長三倍,飛舞的巾帶中間有飄旋的在花朵,飛舞的巾帶下麵有彩雲流轉,飛天好似逆風翱翔在彩去上,整個畫面對稱均等,裝飾性很強。



敦煌327窟飛天

327窟是莫高窟宋代晚期的一個洞窟,窟頂四披下沿畫飛天一周,有的捧花,有的奏樂,為佛陀作供養。其東坡北側的兩身飛天,形象姿態較為完美。兩身飛天皆束髮髻,戴珠冠,赤裸上身,項飾瓔珞,臂飾寶釧,面容豐滿,眉目清秀。一身手捧花盤,一身手鳳首箜篌,在天宮欄牆上盛開字形,逆風飛翔,衣裙飄曳,長帶飛舞,飛天身上,鮮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旋,雖無唐代飛天的氣勢,但其飛行動態也很生動,可以說是宋代飛天的代表作品。

敦煌飛天的現狀形態

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範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面,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有的洞窟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裡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形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艉,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材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了。有的橫遊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


敦煌39窟飛天

根據【新三才】改寫 

圖文:新唐人

三世業債一世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的故事講也講不完,人們就在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中,明白了善惡有報的道理,明白了舉頭三尺有神靈的事實,這也是幾千年來維持著人類社會道德水準的一個最主要的方式。除此之外,人世間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卻往往超出人站在人的角度上的理解和認識。我們今天就來講一個因果故事。

北宋年間,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而且又父母雙亡的孩子。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生活也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

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來往的村民和路人都需要涉水而過,特別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十分不便,每當夏季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但是年復一年,誰也沒有想過要改變它。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們看到了,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孩子回答說,要修一座石橋,方便鄉鄰們行走。眾人聽了不以為然,認為孩子是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笑了之。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竟然堆成了小山。這時鄉鄰們開始改變看法,並被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大家紛紛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鄉鄰請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開心極了,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橋還沒建成,這可憐的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的時候,被飛濺的石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都怪老天不公,說,哎呀,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著想,卻得到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每天仍然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齊心協力下,橋終於修成了。

眾人在歡喜、慶賀之餘,都將憐惜、讚歎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孩子雖然無法親眼看到他夢想的橋,但臉上卻露出了平生最歡樂的笑容。

就在這時,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在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雷擊中,倒地身亡。眾人驚呆了,憤怒了,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歎息孩子苦命,更指責蒼天的不公……

這時,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路過此地。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並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這位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的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憤然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後,包公將辦差之事連同路上的見聞一一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自己題下了那樣六個字深感不妥。

沒成想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龍子,小皇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整天啼哭,於是皇上特意讓包公去看個究竟。包拯看那孩子肌膚如雪,但嫩白的小手上卻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他當時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下意識的趕忙伸手向字擦去。包拯這伸手一擦不要緊,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跡瞬間竟變得蹤跡全無!

說來有趣,皇子手上的那六個字在包拯眼裡是字,在別人眼裡卻只不過是塊胎記。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便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然後將自己在氣頭上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詳細說了一遍。

皇上聽到這番原委,甚覺蹊蹺,就命包拯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包公於是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真相盡顯。

原來那孩子上一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的罪惡需要用三世的惡報才能還清。掌管人間輪迴轉世的神明原來的安排是,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了卻殘生;第三世要遭雷擊後暴屍荒野。可是那孩子第一世轉生儘管窮困殘疾,孤苦無依,但卻只想著為別人做好事。於是神明就讓在他一世內來償還兩世的業債,因而又安排了石頭崩瞎他雙眼的命運。面對這樣的大不幸,可這孩子沒有一點怨天尤人之心,只是默默地承受著自己的命運,繼續為別人做著好事。看著如此本性純厚善良的孩子,神明再次改變了他的命運,於是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在這一世償還,所以最後經歷了雷擊斃命。

講完孩子的故事,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是啊,這個孩子一世還了三世的惡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裡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不僅神明縮短了他的還債時間和過程,還因為他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日後得以享受天子的福份。

善惡有報是天理,看人當世受苦遭難,往往與其過去世的所為有關,而這一世的善行一定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福報。神目如電,不會放過一個好人的一絲善念,也不會漏掉一件壞事和一個惡念不懲罰。象那些村民一樣活在當下的世人,不明背後的因緣真相,只能看到眼前表像的一切,就以為天道不公,實在是因為自己的淺見而一葉障目,如果因此而不願意再相信善惡有報的天理,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了。實際上報應如影隨形,人世間的一切都由更高級的生命主宰著,不論你信與不信,你都無法逃脫善惡有報的宇宙法則。所以中國大陸被無神論邪說欺騙和蒙蔽的同胞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才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


:網路 / :明慧網http://ppt.cc/JVLt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他是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著名的《正氣歌》、《過零丁洋》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考第一名,第二年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所作的「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狀元,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高抬貴手,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西元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防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產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戰場。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文天祥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南宋大臣,派他出城與元軍伯顏談判。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到文天祥軍營,解散他的軍隊來討好元軍,文天祥於是被伯顏抓捕。但他寧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後來南宋朝廷投降了元軍,但文天祥仍帶領宋朝軍民堅持抗戰。西元1278年戰敗,為元軍所俘。

元將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宋朝大臣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便將自己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他。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廿天后,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忽必烈說:“誰家無忠臣?”命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他因為始終不肯投降元朝,在監獄中度過了數年。

1282年三月,元世祖問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紛紛勸說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場,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47歲。

文天祥被捕之後寫下了許多詩文,流傳後世;他的氣節光耀千秋。這是人們知道的一面。但是在這期間,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煉“大光明正法”的事,卻鮮為人知。

經考證,在一本《分類古今筆記精華》,又名《古今筆記精華錄》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卻記錄了下面的內容:

宋代文天祥,號文山,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文天祥事後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感情:“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攖。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偶遇大呂公,如有夙世盟。相從語寥廓,俯仰萬慮輕。”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敘述自己曾經遠離囂塵,結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願;回身塵世,爭名染業;現遇呂公(靈陽子),大受教益。

之後文天祥寫了另一首詩,根據詩的題序,該書的作者認為:那是文天祥被俘後,在獄中遇到異人後所寫。但這位作者自己未修煉,他不懂得那位異人怎麼會進到獄中,傳授修道之法給文天祥呢?其實,視監獄若無物,來去又自如的異人多的是,不足為奇。

文天祥是怎樣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的呢?他在詩中寫道:“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如果說,文天祥的前一首詩,是寫他從靈陽子處聞道受益;那麼,這後一首詩,就是寫他得道修煉了。

詩的一、二句“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寫他在遭逢大患難後,命在旦夕之間,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是寫他修煉大光明法,到了那種異常平靜的境界,超脫了生死的恐懼,心胸豁然開朗。五、六句“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寫他對過往人生經歷的認識,已經看淡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乃至忠孝仁義,將這些視為“滅性”和“勞生”的枷鎖。最後兩句“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是說真正頂天立地的豪傑,心性極高的人,才能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能夠很快修成為更高級的生命——神仙,這也是他的“夫子自謂”。

由此可見,文天祥之所以能夠在生死之間,完全脫然若遺的原因,很得力于大光明法,得力於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修煉。根據他自己的文章來說,在這個時候,對成仁的意志,更加確定,把名利情都放了個乾淨,不再動搖了。

文天祥以狀元宰相之身,為國為民,盡職盡責,道德永存。而他自己,晚年聞道得法,達到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這位狀元宰相,他最嚮往的是什麼?就是修煉啊!

以身殉國的文天祥http://ppt.cc/9tfZ
【古代修煉故事】文天祥修煉的珍貴史料http://ppt.cc/Sg1w

圖:網路/文:明慧廣播電台http://ppt.cc/9skX

莫怪神佛不救難,早有勸言人不識!

                               《濟公搶親》
“宋朝時期,風景優美、依山而建的村子裡有一家人正在歡天喜地的迎娶新娘,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全村的人都高高興興來吃吃喝喝,吹吹打打,好不熱鬧。洞悉世事的濟公和尚搖著他那把破扇子,瘋瘋癲癲的也來了,他告訴村民,大山將忽然倒塌,埋沒整個村莊。濟公的話被人們當成瘋話,村里人推推罵罵,新娘勸住大家,供給瘋和尚一碗飯,濟公心生一計,一把搶過新娘,背起來就跑。瘋和尚強搶新娘,這還得了!於是正在喝喜酒的人全部跑出來,追趕出村,這時,村後的那座大山忽然倒塌,村子蕩然無存......”
這就是著名的《濟公搶親》的故事在我們東方的文明歷史中,留下了很多神明在危難之時點化救人的故事。這里特別收集了幾個與朋友們分享,也許對我們今天的人們有所幫助。


“筷棗梨,大火燒”

定陵是明朝神宗陵墓,是神宗朱翊鈞從幾處風水寶地中挑選出來的,但這處建在風水寶地上的陵墓確遭到過幾次大火的焚燒。 一般說來,坐落在風水寶地的皇陵是很少會遭遇大火破壞的,而定陵為什麼會幾次遇到大火的破壞呢?原來,在神宗生前就受到過火神的警告。
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他十歲登基,二十一歲就興師動眾地為自己選址修造陵墓。然而陵墓建成後,神宗卻二十五年不再上朝,整日沈湎於酒色之中。這期間,其不聽勸諫,不僅自己在后宮任情縱慾、尋歡作樂,也放縱朝中文官集團的黨爭,致使明朝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被後人稱為昏君。
傳說,神宗正在一日的睡夢中,看見了紅臉、紅發、穿紅衣的火神爺,火神稱由於昏庸無道的神宗勞民傷財大興陵墓建設,致使天下百姓怨聲載道,因而上天命火神來懲罰他,將燒毀他的定陵。神宗夢中受到驚嚇,醒來後其左眼竟不能睜開,不久就徹底的瞎了,從此神宗便神誌迷亂、一病不起,沒幾天便死去。然而奇怪的是,神宗“駕崩”後其右眼睛始終睜著,什麼辦法也無法讓其閉上。
在神宗遺體安葬完畢後,有人發現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立即出現了一個白圓形的東西,每逢陰曆的月底和月初,這個白圓形的東西就發亮,人們便稱其為“定陵月亮碑”。有人說,因為怕火神燒陵,那碑上白圓形的東西是神宗的左眼變的,想和那沒閉上的右眼一起來看護自己的陵墓。
就在神宗葬入定陵不久,附近的村內來了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老頭來討飯。村里的善良人都可憐他,每天都輪換著給他一些吃的,唯獨村里的幾戶財主不僅不給吃的,反而還把他罵出了家門。有一天,討飯的老頭竟然換了一身乾淨點的衣服來到村里,在街上擺了個小攤兒,上面放:筷子、紅棗、梨以及幾個大火燒。
奇怪的是,老頭使勁地喊:“筷、棗、梨,大火燒。筷、棗、梨,大火燒。”有人想買東西時他卻不理你,只是慢吞吞地拉著長聲喊:“筷——棗——梨——大火燒,筷——棗——梨——大火燒。”老頭一連來村里喊了三天,到第四天老頭就不見了。
此時,定陵石碑上的“月亮”卻更亮了。這時,村里有人聯想神宗夢中遇火神的事,琢磨老頭的喊話,發現是不是“快早離(筷、棗、梨),大火燒”的意思吧。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部分人都搬到親戚家去了,唯獨那幾戶不信諧音警告的財主因為捨不得家中的財產而沒有動靜。就在這天的五更天,一場大火把定陵宮和定陵村燒得乾乾淨淨,那幾戶不信警告、不捨得財產的人家全被大火燒死了,從此定陵的石碑也不會發光了。
有人說,那老頭其實就是火神變的,他心疼村里那些還善良可救的人們,便用諧音的形式警告他們早點逃離危險,隨後,在燒毀定陵之時也同時懲罰了那些不善良和不信警告的人們。 被大火燒毀的定陵雖又經過幾次重修仍難逃被火燒毀的命運,最後,乾脆不再是燒陵了,而是藉助紅衛兵的手在文革期間直接把神宗的屍骨砸爛、焚燒了。
 從定陵和定陵村被燒的事情來看,蒼天是有眼的,一生縱慾、斂財建陵的神宗朱翊鈞終於受到了天譴,哪些不信警告、自私貪財的人們也逃脫最後的懲罰。
佛家故事:傻和尚 
清朝康熙時期,在一座小城熱鬧的街市上不知何時出現了一個和尚,沒有人知道這個和尚從哪裡來,也沒人清楚他的法名是什麼,只知道這個和尚整天瘋瘋傻傻,滿身污垢,遠看和乞丐無異。無論寒暑如何變化,他總是只穿一件破舊的衲衣。街市上的人都稱呼他為“傻和尚”。他與人說話從不正經,當時聽著總覺的是些痴言瘋語,可過後一些事情真的發生了,人們才話中真正的含意。
城中富家王少宰的母親蔣老夫人,常日里吃齋念佛行善積德,經常接濟有困難的人,在城中頗受人尊敬。老夫人平時聽說過這位傻和尚,對這位傻和尚非常敬重。老夫人親自尋訪他,還有意把他請到家中。傻和尚一見老夫人,便十分高興的跟著她來到家中。老夫人天天把他奉為上賓,一日三餐盛情款待他。傻和尚在王少宰府上也彷彿到了自己的家,非常隨便,整日都很高興,常與老夫人對答。旁人十分不解,可老夫人卻顯的精神飽滿。
一日晚飯後,傻和尚突然嬉皮笑臉,像個孩童一般傻呵呵的到老夫人面前說:“太夫人,我今天……”太夫人見他這樣,便問道:“請問高僧今天想怎樣啊? ”傻和尚猶豫了一下,大聲說道:“我今天晚上想睡你的床。”說完便哈哈大笑,一旁的僕人們大怒:“傻和尚,平日老夫人對你盛情款待,奉為上賓,今天你卻如此放肆,是何道理?當心我們像打狗一樣把你趕出去!”傻和尚不理不睬,依舊嘻嘻哈哈。老夫人沉思了一下,對僕人說:“不要多言,今天高僧如此放狂賣傻,我想必定有不可言表的禪機,今天我睡到別的臥室去,你們把我的臥室收拾好,給高僧安歇!”僕人看到老夫人這樣,也不敢多講什麼,只得依從,可心裡卻嘀咕著老夫人是不是傻了。 
這夜,和往日一樣,上下都安歇了,顯的格外安靜,更聲不時從遠處傳來。突然, “轟隆”一聲巨響,驚醒了所有的人。僕人急忙起來查看,發現老夫人臥室房頂塌了,臥房變成了一堆瓦礫。屋內家具被砸的亂七八糟。這時老夫人聞聲趕來,面對著殘垣斷壁,不禁黯然淚下,嘆聲到:“哎,我本應遭 ​​房塌壓身之劫,高僧也早已知道,他卻感念我與他的情誼,竟以身相替,這讓我該……”話未說完,卻聽的瓦礫廢墟嘩啦啦直響,只見傻和尚滿身塵土的從中間爬了出來,他拍打著身子,笑呵呵的向夫人走來。老夫人驚呆了,連忙走上前,關切的看著他,疑惑的問:“高僧,你沒事吧?”和尚拍拍衣服說:“沒事。”老夫人細細端詳,果真未傷一點皮肉,只是有些灰塵。他接著說:“您瞧,也不知道是誰這樣小器,看我睡您的臥室就氣成這樣,還把房子拆了,哎,多可惜,這麼好的房子!”說完便哈哈大笑。王府上下頓時明白了和尚想要睡老夫人臥室的緣故。
幾年後,老夫人壽盡歸西,傻和尚便搬走了,誰也挽留不住。 看了這個故事,我想這個瘋瘋傻傻的和尚並不是真的傻,那可能是其修煉狀態所造成的一種現象。這位傻和尚預見到老夫人的臥房要垮塌,但又不能明說,所以提出要睡老夫人的房。幸虧老夫人悟性好,按傻和尚說的做了,否則真的是危險了。 “你捎了我了,我可就不捎(燒)你了。”
聽許多老人講,在很多年以前,河泉發生過一場罕見的大火,燒得整個村莊很慘,糧食、衣服全都燒光,人卻安然無恙。更奇怪的是:其中一家人一點也沒有被大火燒著。 據說在發生火災之前,河泉有一位姓劉的老人牽著一頭小毛驢在進城(濟南)回來的路上,走到興隆莊南頭一個叫陡崖子的地方,正好扒崖,遇上一位老漢,讓劉大爺捎著他。因為是上崖,劉大爺很不情願,老漢就說:“你捎我幾步吧,我實在是走不動了。”因為劉大爺很善良,就答應叫老漢上來。到了莊頭上,這位老漢很輕鬆的自己就跳了下來,對劉大爺說:“你捎了我了,我可就不捎(燒)你了。”劉大爺覺得他說的話有點奇怪,也沒在意就回家了。
時間不長,河泉就發生了這場大火。據說當時目睹這場大火的人講:火是從南到北、從西到東來迴轉著燒,人們把糧食、衣物放到井裡、地窯子裡、土屋子裡都不管用,全燒光了。煙消霧散後,看到只有劉大爺一家房子沒被燒著。這時,劉大爺才想起那位老漢對他說的話。後來人們也悟到:原來是神在點化劉大爺。 聽很多老人傳說,神已經點化這裡要發生火災。因為在那個時期是中國混亂的時候,天上的神看到人間烏煙瘴氣,就下凡查看,化作要飯的走了多少家都不肯給他吃的。後來又到了一家要飯時,這家裡的人說:“把給孩子的那張餅拿來給他。”下凡查看的神回到天上後,就把自己經歷的事情上告了天神。天神聽後大怒:人間太沒道德了!於是他命火神,從南天邊燒他七十多個村莊,給人間一個警告。 因為火神是慈悲的,不願燒這麼多村莊、連累更多的無辜。他查到:河泉的莊南頭就叫“南天邊”,所以就從河泉的莊南頭開始燒,燒了河泉就代表全燒了,他好回去交差。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很久以前,河泉會發生這麼特殊的一場大火。 通過火燒河泉這個故事,我們也看到了神確實是慈悲的。
不論人間發生什麼事情,“頭頂三尺有神靈”。就像劉大爺遇上的那位老漢,就是在點悟他,只是劉大爺當時沒有悟到。當事情過後,才恍然大悟。
山陽城的沉陷
在杭州灣的一片海域埋葬著一座曾經繁華的城市,顧邑城,民間又稱之為“山陽城”。 在乍浦沿海地區流傳著一句已有上千年曆史的順口溜:“沉掉山陽城,氽起乍浦城”。史書記載這山陽城應該叫顧邑城(又名東顧城)。據《九山補志》雲:“顧邑城,高一丈週三里,漢海鹽縣治。又有橫浦通城下入海。”海寧《顧氏宗譜》記載:“顧氏之先系勾踐支庶,封於顧邑,子孫遂以顧氏為姓”。這顧氏之先說的是漢朝顧榮,由於顧邑城位於(九山)之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山陽城”。
這座山陽城在唐朝末年時淪陷入海。 這山陽城原也是千年古城,曾經作為海鹽縣的縣治180多年,至唐朝末年時期更是一座人煙稠密、市場興旺的繁華城市,人們都過著經濟繁榮,生活安定的日子。後來,在這座城市中的鬧市區來了很多北方的豪門貴族,這些人全都身穿長褂、禮帽,肩搭筒籃,手捧水煙鍋,他們憑藉政治上的權勢相互勾結肆意鯨吞、掠奪平民百姓的財富;平日還橫行霸道,欺壓百姓。
時間一長,許多當地人也都學會了相互欺詐、坑蒙拐騙的伎倆,窮富之間也漸漸的人人為敵、相互仇視,最後發展到有地位權勢的人與富商狼狽為奸、坑害百姓,而一些不安分的窮人為了追求富裕也開始了偷盜、搶劫。一個好端端的山陽城,被折騰的整日里烏煙瘴氣、怨聲載道,本分的百姓竟狀告無門、苦不堪言。
這天,山陽城裡來了一位挑著貨郎擔賣油白鬍子老翁,老翁走街串巷時遇見好人便說:大水要淹山陽城。可是一直到過了大年初二還是無人肯信。大年初三這天,賣油老翁走到南城門口時已近黃昏,此時來到一戶只有母子倆人的人家,好心的母子倆見這麼晚了賣油老翁還在四處奔走,便端上燙茶熱飯留賣油老翁在家一起用餐。茶飯之後,賣油老翁意欲以香油相謝,但母子倆一定要用自家的雞蛋來調換。賣油老翁本來對山陽城的人已經心灰意冷,現在遇上如此好人哪能不講。於是告訴兒子鄧華: “山陽城中,眾多害逆,惡貫滿盈,玉皇大帝已發旨沉沒全城,你每天凌晨必須摸黑去城隍廟門口看看那一對看門的獅子,若是獅子的眼睛變紅,下沉的日期便已到了,馬上背你母親向西北方向逃難。”鄧華聽了賣油老翁的話竟十分相信,一連三天都早起察看,正好被一個殺豬的師傅看見,殺豬師傅問清情況後,卻以為是癡人說夢話。
第二天早晨,那殺豬的想耍耍鄧華,便端了碗豬血抹向大石獅的眼睛。鄧華看到大石獅的眼睛出血,急忙回家背起老母親向西北方向奔跑,邊跑邊喊:“山陽城要沉脫了,快逃命啊!”周圍很多人都以為鄧華在發神經病,只有少數好心的人怕鄧華出事就跟在他的後面。鄧華背著老母親到了陳山腳下就再也跑不動了。誰知鄧華跑後不長時間,人們發現在那鄧華跑過後的土地都在下陷,遠處的海水中的滾滾大潮也緊隨著洶湧而來,很多人這時再想逃命已經來不及了。而鄧華停下的地方的土地竟沒再下陷,那海水就漲到了這裡。 鄧華回頭看去,那遠遠的山陽城早已成了汪洋大海,就連山陽城旁那高大的王盤山也沉入海中僅露出幾個小小的山頭。跟著鄧華跑出來的人都隨他進了陳山唐家灣。
多年後,在這裡一座漂亮的乍浦城終於建了起來。 整個山陽城沉陷了,只有鄧華等不多的好人活了下來。
柘城傳說帶給人們的啟示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份,我隨軍去河南省柘城縣收新兵,聽那裡的老人講述柘城縣的來歷。老人們說:從前不叫柘城縣,叫海寧縣,就因為整個縣城都沉到地下去了,所以才叫柘城縣。
據說海寧縣在沉下去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每天都敲著銅鑼在城牆上轉圈走,敲一下銅鑼,喊一聲“早逃”,連喊七天,在這七天之內,凡是信神的、信佛的、悟性好的都認為這是神仙救人來了,可能要發生什麼事,所以信神信佛的人都搬走了。只有那些什麼都不信的人無動於衷。
到了第八天的時候,整個縣城城牆以內全部都沉到地下去了。那些什麼都不信的人都做了地下之鬼。 奇怪的是四方形的城牆和南側有一寺廟完好無損。後來人又接著舊城牆在南側又建造了一座新城,起名叫柘城。
新城有南關、東關、西關,沒有北關。因北關是舊城沉到地下去了,一片汪洋全是水。 聽老人們講述這個故事之後,我就約了幾位戰友前去舊城觀看,果然是一大奇觀,四方形城牆非常完好,周邊水淺,長滿了蘆葦和水草,水里還有野鴨、白鶴等水鳥。
那座大寺廟巍然屹立。聽當地人說裡面的神像都被當地政府給破壞掉了,現在被當作展覽館了。展的是什麼,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有進去看就回去了。 發生在河南省柘城縣的這件真實的故事,提醒世人一個事實,在以前,當人類將要發生什麼劫難之前,都有神仙來世間救人。
那麼,為什麼現在發生地震、海嘯、山體滑坡等劫難之前,就沒有神仙來世間救人呢?其實不是沒有神來救,只是世人碰到神來救人時卻不信,就像當年隨著海寧縣沉到地底下的人一樣。
結語 
神佛是慈悲的,他們不忍心看著人被淘汰,總想再給人最後一次機會。可是慈悲卻不是無原則的,無可救藥的人總要隨著舊的歷史被翻過,能得救的也一定是經受住考驗的好人。有朋友可能會想,那些被淘汰的人難道就完全沒有一點善念嗎?也許。但真正的“善”不是想一想的,而是要看行為的,試問,連來救他的人都不能善待的人,甚至加以譏諷嘲笑的人,這樣的生命還能夠被救度嗎? 朋友們,善待您周圍的人,善待您不認識的人,傾聽勸善的聲音,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許您就已經為自己的未來買下了一份保險。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春秋戰國時代的科技(二)

作者: 
 心緣
“五行學說”的確立
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 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見西周史),而《國語・齊語》認為:“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戰國時期五行學說開始廣泛流行,並與陰陽學說想結合。五行學說反映了各種自然現象的相互對立與聯繫,對後世的科學技術觀念以及醫學、煉丹術的發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數學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數學專著《九章算術》。根據劉徽的記載,《九章算術》是從先秦“九數”發展來的。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西漢張蒼(?─前152年)、耿壽昌(前1世紀)收集遺文殘稿,加以刪補整理,編成《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包括了近百條一般性的抽象公式、解法,246個應用問題,分屬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
其中, 方田章提出了各種多邊形、圓、弓形等的面積公式;分數的通分、約分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完整法則。後者比歐洲早1400多年。少廣章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其程序與現今程序基本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數和分數開方法則。盈不足章提出了盈不足、盈適足和不足適足、兩盈和兩不足三種類型的盈虧問題,以及若干可以通過兩次假設化為盈不足問題的一般問題的解法。這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果,傳到西方后,影響極大。方程章採用分離係數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相當於現在的矩陣;解線性方程組時使用的直除法,與矩陣的初等變換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萊布尼茲提出完整的線性方程的解法法則。這一章還引進和使用了負數,並提出了正負術──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與現今代數中法則完全相同;解線性方程組時實際還施行了正負數的乘除法。這是世界數學史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系。外國則到7世紀印度的婆羅摩及多才認識負數。
這個時代的人們能較熟練的運用數學於城市建築、土地測量與賦役徵收等方面。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各國諸侯為周王築城,動工前,專職官員“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仍溝池,物土方,議遠近,量事期,計徒庸,慮材用,書疰糧,以令役於諸侯”。就是說,對王城的 長、寬、高連溝在內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國勞動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乾糧的數量,都計算得精確周到,所以工程得以提前完成。這說明當時人們已掌握相當廣泛的數學知識。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楚司馬蕪掩奉命整治軍賦。司馬蕪對不同類型的田土、山林水澤等作了精密的測量和計算,然後依據收入確定軍賦的數額。
天文
《春秋》一書對日月的記錄非常翔實。在二百四十二年間,記錄日食三十七次,其中三十次已證明是可靠的,最早的一次是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七二 O年二月二十二日)的日全食,比西方的記錄早了一百三十五年。《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六一三年)秋七月記“有星孛入於北斗”,天文學家公認這是“哈雷雪”在世界上最早的記錄,比歐洲的記載早了六百七十多年。。
大約在周初,我國已經知道用土圭觀察日影,測定冬至和夏至的時日。《左轉》記載了兩次日南至(冬至),一次在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 一次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兩次間隔一百三十三年, 其間記錄閏月四十八次,失閨一次,共計應有閏月四十九次,這就是有名的十九年七閏的方法。這不但比商代的曆法精確,而且比歐洲應用這個曆法早一百六、七十年。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合稱為《甘石星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中記錄了800個恆星,其中121個的位置已被測定。還記載了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
機械
機械方面,巧匠公輸般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公輸般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姓公輸,名般,字若,因系魯國人,所以又稱魯班。這位民間工藝家,不僅能建造“宮室台榭”,而且 在攻伐征戰頻繁的年代,曾造“雲梯”、 “勾強”等攻城、 舟戰的器械;還“削竹木以為雉(鵲)”,藉助風力飛行。相傳他創造了“機關備具”的“木車馬”以及磨子、碾子等,人們稱頌他是“機械之聖”。魯班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幾千年來,一直被公認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藝部門的祖師。
春秋時還出現了一種提挈重物或向深井打水的機械,叫桔槔(gao,音高)。孔子的弟子子貢曾說:“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為槔”。桔槔的形制是在井旁或渠邊的高柱上,橫支一根長木,長木前端用長繩懸一空小桶,後端捆紮一重物(如石塊)。將前端繩索往下一拉,水桶就可打水;然後把手放鬆,由於后重前輕,水桶便被提上來了。這種機械要比完全靠人力提水,輕易得多,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近代農村中,仍有採用桔槔打水的。
衡器是稱量物體重量的器具,發明較早。傳說帝舜時代就有了。衡器有等臂秤(天平)和不等臂秤兩種。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木衡是等臂秤,而傳為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王”銅衡,則可能是不等臂秤。衡器所據的原理是兩邊力矩相等而達平衡的槓桿原理。對於等臂秤(天平),權(法碼)的重量與物的重量相等;對於不等臂秤,重物與重臂(重物至支點的距離)之乘積等於權(秤鉈)與力臂(權至支點的距離)之乘積。墨家學派曾闡述了不等臂秤的工作原理,墨家把重臂叫做“本”,把力臂叫做“標”,權的重量比物的重量輕,對此,墨家指出,若要這種秤“相衡”的話,必須“本短標長”,可見墨家已知槓桿原理:重x本=權x標。這比古希臘阿基米德於公元前三世紀發現槓桿原理要早一個多世紀。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對滑輪、輪軸等槓桿機械的利用。據說公輸般曾建議季康子造轉動機關安葬其母,這轉動機關可能就是轆轤;在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中,也發現用轆轤提升礦石的遺迹。
建築
木結構的廣泛應用和框架式結構的高度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最突出的特點。無論哪種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榫卯接合。長沙戰國墓葬中,棺槨方木榫卯有插榫、銀錠、齒形三種形式,說明這種建築結構乃是中國先人的獨立創造。
古代建築的宏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春秋戰國時,都城的建築規模更加宏偉。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記》“方九里”,“王宮居中”的記述相符。戰國城邑方圓千丈,戶以萬計,如齊國臨淄有七萬戶,分內、外城;燕國的燕下都也分內、外城,東西長8300米,南北長4000米,主要建築物安排在城的中軸線上,成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完整建築群,城內還有陵墓區、手工業作坊區等。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着重要的意義。春秋以後,房屋建築中瓦的使用更為普遍。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杠”,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出現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發展高潮。這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為灌溉、運河、堤防這三類。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於春秋末,到戰國最為興盛,主要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等。
芍陂(音皮)是古代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今稱水庫),位於安徽省壽縣安豐城南,又叫安豐塘,是公元前六世紀末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築的。芍陂的設計很巧妙。它恰當地利用當地東、南、西三面較高而北面低洼的地形特點修築,“陂有五門,吐納川流”。陂周約百里,灌田近萬頃,民得其利。
漳水十二渠是大型農田灌溉渠道,由魏國郵令西門豹主持修建。各渠設有調節水量的水門,酈道元說是“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
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在四川省灌縣。是秦昭王(公元前306一前251年)時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整個工程由分水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個部分組成,有灌溉、防洪的作用。都江堰修成后,使成都平原大約三百萬畝良田得到灌溉,成了“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它仍發揮着重要作用。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的水工鄭國為秦國設計開鑿的。他“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由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渠成,“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醫學
為後世奠定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方法,被奉為“脈學之宗”的醫學家的扁鵲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扁鵲,原名秦越人,齊國人。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曾管理一家客棧,有一位叫長桑君在此客棧住了十餘年,他一直在觀察扁鵲,他們互相都知道彼此均非等閑之輩。長桑君年邁之時,決定傳與扁鵲醫術。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長桑君從懷中取出葯給予扁鵲,告訴扁鵲,用未沾及地面的水服用此葯,三十天後,可看見隱秘之物。並將所有的秘方書籍授與扁鵲。扁鵲依他的話服藥三十天後,“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這時,扁鵲能看見牆那邊的人,已具有透視物體的特異功能。當用此功能看病時,能透視人的五臟六腑,並知道病症在那一臟腑。自此,扁鵲開始在齊國或趙國行醫,以“診脈”為名。
他曾以“切脈、望色、聽聲、寫形”針葯並用,使虢太子起死回生。他能預知疾病的進程和疾病的結果,這從他三勸齊桓侯和給趙簡子醫治的醫案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扁鵲贊道:“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
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扁鵲着有《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難經》是一部闡述《內經》中有關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問題的著作。全書以質疑問難開工共分八十一難,其中第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及其補瀉法的運用。《難經》進一步豐富了《黃帝內經》的內容,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另外見於記載的著名醫生還有醫緩、醫和。緩與和都是秦國的名醫。醫緩曾為晉景公治病,診斷景公病在盲之上,膏之下, “(藥物)攻之不可,達之不及”,不久,景公果然病死。後來,晉平公又患重病,醫和來到晉國,診斷後,確定平公的病既不是飲食引起的,也不是鬼怪纏身,而是貪戀女色,縱慾過度的結果,醫藥已經無效,少則三年,多則十年,必死無救。十年後,平公不治而死。緩與和都被人譽為 “良醫”。在病理上,醫和提出“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氣失調致病的理論。對後世醫者很有啟發。
:網路 / :正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