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稱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貢,縣戶採辦者例應匯州總進。
霍山黃芽是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
霍山在安徽省西部,古屬淮南道壽州盛唐縣,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霍山產茶之記載。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縣以山為名,霍山縣境內西南的大別山和霍山山脈,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地勢南高北低。西南──東北走向的霍山與西北──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呈劇烈轉折,習稱「霍山弧」。
「霍山弧」海拔400~800米的支脈、山肩,生態環境宜茶,高檔霍山黃芽多出產在這一帶。東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積、殘積物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嶺、磨子潭水庫調節氣候,是霍山黃芽(也是霍山茶葉)重要產區。
- 霍山仙芽 久負盛名
霍山黃芽唐時為餅茶,唐楊曄《膳夫經手金錄》載:「有壽州霍山小團,此可能仿造小片龍芽作為貢品,其數甚微,古稱霍山黃芽乃取一旗一槍,古人描述其狀如甲片, 葉軟如蟬翼是未經壓製之散茶也。」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記載:「壽州、壽春郡士貢絲、布匹、茶、生石斛。」從這位唐代大文學家記述中,可以看出霍山茶葉,唐時即為貢品。因當時霍山屬壽春郡,茶、石斛均為霍山出產 。
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霍山在宋代時,年出售茶葉已超過50萬斤,佔當時全國出售茶葉總量的5%。
霍 山黃芽自古能擠入貢茶行列,還是因其品質超群。明王像晉(1620年)《群芳譜》曰:「壽州黃芽佳品也。」據《霍山縣志》記載:朱明王朝把霍山黃芽列為貢 茶。明初規定年貢20斤。正德十年(1515年)貢寧王府芽茶1,200斤,細茶6,000斤。芽茶1斤買銀1兩,尤恐不得。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志‧茶考》載,六安州歲貢芽茶200袋,每袋重1斤12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隨定額分辦,州辦茶25袋,縣辦茶175袋……
清代詩人、畫家鄭板橋,生平喜愛霍山菊山茶。鄭板橋曾作聯云:「白菜青鹽芡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據考證,此茶主要產於霍山諸佛庵,品質極佳。
清朝文學家、旅行家張星煥稱諸佛庵仙人沖的茶為「仙人茶」。他在《皖遊記聞》中曰:「霍山仙人沖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最多,皆為元放之後裔也。其地產石灰……亦產茶,賈人美其名曰『仙人茶』。」
- 神茶傳說
據傳神茶可治百病,被視為霍山黃芽中之珍品,每年也只有一個幸運者能採到這棵神茶。
這片茶樹的守護神是一隻金雞,金雞山也因此得名。每年穀雨前,聽到金雞第一聲鳴叫後,採茶女爭先恐後上山採茶,希望神茶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 香氣清鮮 芽嫩葉肥
上等「霍山黃芽」,外形緊細成條,有如蓮心;色澤黃嫩油潤,芽葉成朵,湯色澄黃而明亮,香氣清鮮,芽嫩葉肥,形成別具一格的茶葉品質。
霍山人熱情好客,走親訪友帶茶,客來敬茶。
貴客進家,主人便笑臉相迎:「請坐,請上坐。」隨即吩咐家裏人:「上茶,上好茶。」客人接過茶,一股馨香撲鼻,精神陡爽,連連稱讚:「妙、妙,不愧為茗之上品。」
據傳,民國時期,霍山深山區的上土市、高山鋪有九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霍山與英山交界處的中界嶺上設亭沏茶,無償供來往旅行人飲用, 人們稱之為「九老亭」,享譽遠近,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