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 中國石窟藝術


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大多依山崖而建。石窟藝術由建築、彩塑、壁畫3大類組成。建築是載體,它包括木結構窟簷和建築繪畫;壁畫是石窟的裝飾,面積巨大,內容比較簡單;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由於內容豐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稱於世。

石窟藝術最早源於古印度,西元3世紀傳人中國。中國北方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西元8世紀中葉後,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再未開鑿任何大型石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

造像藝術高峰 魏晉南北朝

政治紛亂的魏晉南北朝在文化、科技方面並未停滯,在藝術方面達到一個新高度。特別是佛教盛行,此時期的雕塑、繪畫形成獨特風格,且為後世留下歎為觀止的石窟藝術。大舉興佛的魏晉南北朝,在北朝一些皇帝的下令,到處開山鑿窟,雕塑佛像,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石窟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其他藝術珍品。這些早期洞窟皆受新疆石窟藝術的強烈影響。此外,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響,有著古希臘人的面貌特徵;後期則呈現本土化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中國人的特徵。


龍門石窟全景圖。其與莫高窟、雲崗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並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承先啟後新疆石窟

目前發現石窟遺蹟有4個地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古疏勒區(今喀什)、古龜茲區(今庫車、拜城)、古焉耆區(今焉耆)和古高昌區(今吐魯番)。從建築形制上看,新疆石窟較多中心柱式塔廟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禪打坐的禪窟以及不同形制的洞窟組合,也有少量的禪窟群。5世紀後,方形佛殿窟數量增多,還出現佛壇窟。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繪有壁畫,原先多數還有塑像,現多數已毀壞。6世紀前的雕塑主要是釋迦牟尼和彌勒像。

規模龐大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雲岡石窟建於北魏和平年間(西元460年~465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5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18年(西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雲岡石窟東西綿延1千公尺,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千餘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17公尺,最小者僅數公分。雲岡石窟的雕刻吸收並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有機地融合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絲路上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古代東西方交流要道「絲綢之路」上,具體位置在鳴沙山東麓斷崖。相傳前秦(366年)有位樂樽和尚在敦煌東南的三危山,開鑿第一個石窟。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和尚來此朝拜、開鑿石窟,至隋唐時期,莫高窟藝術達到頂峰。莫高窟綿延南北近2公里,分上下5層洞窟,因敦煌巖質不適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為主。經過歷朝修建,到7世紀唐朝時,莫高窟已有1千多個佛洞,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現存石窟為492個。北朝時期的石窟即所謂「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中心豎立一座通頂方柱的洞窟,象徵佛塔的內部空間。這種窟形是從古印度的塔堂窟發展而來的,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

北魏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興建規模最大,現存窟龕共2,100多個。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是當時代表性的洞窟。

大唐盛世 五彩眾佛展神韻

進入隋代後,由於隋文帝大興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200多年來總數的1倍,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彷彿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到了唐朝,石窟藝術獲得前所未有的擴大和發展。

龍門石窟萬佛洞

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為氣勢宏偉,雕琢精湛的「奉先寺大盧捨那像龕」,完成於唐高宗李治上元2年(西元675年)體現出唐代雕塑藝術高度成就。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西元680年)。因洞內南北壁上刻滿小佛,共約15千餘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後壁雕刻有54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緻。南北壁的壁基上刻有伎樂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像生動。

壯麗鼎盛莫高窟

隨著佛教達於鼎盛,石窟開鑿也進入極盛時期。隋唐是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特別在唐朝。莫高窟現存492個石窟中,唐朝時建造的就有247洞。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南北朝。唐代塑像亦由早期「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樂山大佛頂天地

俗話說,去峨眉山一定要看一看樂山大佛。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開元初年(西元713年),當時凌雲寺名僧海通為鎮水妖而修建,歷時90年方竣工。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凌雲山上,為凌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71公尺,頭高14.7公尺,耳長6.12公尺,鼻長5.33公尺,肩寬24公尺,手指長8.3公尺,腳背寬9公尺、長11公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這尊大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目視著茫茫大江,其雕刻技術高超,結構、比例勻稱,線條流暢。其頭部、身上還巧妙地暗藏著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衝擊,減弱風化。

佛窟左面巖壁上,有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九曲棧道」,直通大佛腳底處。

 
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晚唐兩宋  中國風格典範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代表作「重慶大足石刻」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藝術精華,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皆異於前代,尤其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為特色,成為具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100餘處,6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唐代人物形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中國的石窟雖歷經千年歲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今人亦可以從不同時期石窟的雕塑內容,尋找到先人們對佛法的虔誠,對佛的無比敬仰。或許這也是先人們留給今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吧!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