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才女】之蔡文姬

亂世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尉氏縣西南蔡莊)人,生卒年不詳。是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建安時期的女詩人。 
  
文姬自幼博學多才,且善於言辭,並精通音樂。文姬六歲時,其父蔡邕夜間彈琴,弦斷,文姬立即分辨出是第二弦斷了,蔡邕認為她是偶然猜對了,便有故意弄斷另一琴弦,考問文姬,文姬答曰﹕「第四弦。」說得分毫不差。 
  
文姬於16歲那年,嫁於河東衛仲道,可惜不久衛仲道去世,膝下無子,歸母家。時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文姬被胡騎擄劫,被迫嫁給了南匈奴的首領左賢王,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了兩個孩子。後來,因曹操與蔡邕相交甚厚,感念他沒有子嗣,便遣派使者前往南匈奴,以金璧贖文姬歸漢,再嫁同郡的董祀。 
  
董祀官居屯田都尉,非常喜歡文姬,並沒有輕視文姬的過去。豈知嫁後不久,董祀因罪理當處死,文姬向曹操求情免去董祀的死罪。當時正值曹操賓客滿堂,許多名士,來自外地的官員坐了滿滿一屋子。曹操即向賓客們說﹕「今蔡伯的女兒在此,列位見見她吧。」文姬即蓬著頭走進來,磕頭請罪,言辭清辨,但十分悽楚,在場之人無不為之動容。 
  
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甚麼辦法呢?」文姬說:「明公馬房裡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隨即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佈免了董祀的死罪。 
  
曹操問文姬:「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家父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此戰亂,無一留存。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文姬歸漢後,專心整理其父蔡邕之遺文、《漢書》(章翠英作)

  
曹操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文姬說:「我聽說男女之別,禮不親授,只要給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們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 
  
蔡琰的文風清婉俊麗,所作詩文有若干流傳於後世。因其經歷了動亂悲慘的生活遭遇,使文姬寫出了飽含血淚的五言體《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和七言騷體《悲憤詩》,流傳至今。其中五言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漢丞相曹操遣使迎歸文姬,文姬別其幼子依依不捨,淚沾衣襟。(章翠英作)

  
《胡笳十八拍》是文姬歸漢時,一方面思念故土,一方面想到離開對自己恩愛的左賢王,和可愛的兩個孩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迷茫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轉動的歸途中,十二年的日子,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網路 / :大紀元網

【 江南四大才子】之徐禎卿

徐禎卿是明代文學家,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歎歎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征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爲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游甚密,悔棄少作,齊倡複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隻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複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横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複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鬱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清人沈德潛編選《明詩别裁集》,四才子詩,隻收錄徐禎卿和文征明兩人,文征明僅錄兩首,而徐禎卿詩竟輯錄二十三首之多。他爲前七子之一,聲譽僅次於李(夢陽)、何(景明)。《明詩綜》在比較徐與李、何詩歌時曰:“李氣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語中的地指出徐禎卿詩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雖然與李夢陽同調,但中原習氣未深,江左流風猶存,吳中派清麗秀逸的風格仍有保留,較前七子其餘各家詩作更有自身特點。《明史》用“熔鍊精警”四字概括其詩風格。他長於七言近體,絕句尤精,清詞逸格,情韻雋永。

徐禎卿所撰詩話《談藝錄》,頗多精辟警策見解,在明代詩話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話史中都是屈指可數的精品。且不說前後七子及其追隨者們對此備加推崇,就連以反複古自命的錢謙益,也對徐禎卿這篇詩論大加讚賞:“專門詩學,究訂體裁,上探騷雅,下括高岑,融會摺衷,備茲文質,取充棟之草,刪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甚至直接將“談藝錄”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禎卿作爲“吳中詩人之冠”(《明史》卷286),是當之無愧的。

:網路 / :中文百科在線

【 江南四大才子】之祝允明

才子的迷失--祝允明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號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戶曉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加上他家學淵源,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都是當時書法名家,因此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與環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頭角。他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喻為「吳中四才子」。
祝枝山是讀書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格調與氣節。當時無錫有一位華太師屢次懇求祝枝山為他題字。然華太師乃譁眾取寵之人,祝枝山不願委曲求全,每每藉故推諉。有一回華太師把祝枝山接到太師府,硬要祝枝山為他的兒子的書齋題匾。
祝枝山苦無對策之際,忽然看見太師後園竹林一片,這時他靈機一動,胸有成竹的寫下「竹苞堂」三字。華太師連聲讚好,祝枝山也滿意地離去。原來太師兩個兒子均是不學無術之徒,「竹苞堂」中「竹苞」兩字拆開正是「個個草包」,祝枝山此舉可謂憑藉敏捷的才思諷人於無形。
然而才子也有才子的困頓與才子必須面對的人生決擇。縱使祝枝山才氣橫溢,無奈年過半百依然功名無成。五十二歲時與兒子一同進京赴試,兒子登科而自己卻名落孫山,三年後再次應試,依然落榜而歸。上天給「吳中三家」安排的考驗似乎差不多,三人都無緣功名,但文徵明、王寵兩人選擇寄情山水,祝枝山卻沉迷於酒、色、賭的生活。 風流才子吟詩弄月,享樂於酒舞間,雖美其名曰附庸風雅,猶不足取也,更何況無節制地縱情其中,其與頹廢放蕩又有何異?

:網路 / :大紀元網

【 江南四大才子】之文征明

文徵明修口德,不攀權貴


文征明(1470-1559)是明代的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長洲(今江蘇吳興)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名重當時,學生甚多。
他生性不喜歡聽人說起別人的缺點過失,很注重修口德。如果有人想對他提起某人的不足之處,他總是巧妙地用其它話頭引開,使想說的人也說不了。文征明一生都是這個習慣。當時,寧王宸濠,表面上敬慕文徵明的才華,多次聘請他,他都婉拒了。這回,寧王派來使者,專程上門看望,並帶來寧王給他寫的書信,送來不少金幣,做聘禮。可是,使者到文征明家里以後,文征明藉口病重,躺在床上不起身,金幣不收,信也不回。 寧王的使者走後,朋友中有人勸他道:“寧王是如今天下眾望所歸的人,他在朱門大宅,空出位子來,請先生您去做官,您不能學學枚乘、司馬相如,在藩王府裡游樂享受嗎?”

文征明笑而不答,依然注重修口德。但他嚴於自律,行為卻很堅定不移。
後來,寧王因謀反而身敗名裂。人們這才知道文征明不僅高潔自持,而且卓見非凡,對他更加尊崇!
(事據《玉堂叢語》)
:網路 / :正見網

【 江南四大才子】之唐伯虎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一個富商家庭。
年輕時,唐伯虎無所事事,和人縱酒遊樂,經過好朋友的規勸,於是唐伯虎祝閉門苦讀,經年累月。16歲時唐伯虎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一名案首。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高中解元(第一名)。正當唐伯虎積極準備來年的京城會試(進士考試)時,卻飛來橫禍:在這次鄉試中,有人事先經過賄賂,得了試題,事情洩漏後,考官被罷免,無辜的唐伯虎受到牽連,不僅被剝奪了解元稱號,還進了監獄,釋放後唐伯虎感嘆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後來寧王朱宸濠聽說了他的才能,用豐厚的待遇來聘請他作幕僚。但不久唐伯虎發現寧王有謀反作亂之心,於是佯狂使酒,寧王沒辦法,只好讓他回了家。
回家後,唐伯虎安心過起了以文會友、掛畫為賣的生活。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網路 / :大紀元網

【中國四大美人】之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便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感動之餘,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

一年多以後,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設下一女二聘殺國賊的連環計。暗地裏把貂蟬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于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弄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貂嬋怎麼叫“閉月”呢?相傳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被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圖:網路 / 文:大紀元文化網

【中國四大美人】之楊貴妃

楊玉環出生於滿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父親是蜀州的司戶楊玄琰。

傳說開元年間,楊玉環被選進宮來,因思念家鄉,常到花園散心。有一次在花園賞花時,被宮女看到凡被楊玉環撫摸過的花,都羞澀的低下頭來,此事流傳開來,於是人們就用“羞花”來比喻楊玉環的美。

開元23年,楊玉環16歲,嫁給玄宗之子壽王。一次因緣際會,宦官高力士帶著楊玉環入溫泉宮,恰巧碰見了玄宗,玄宗從此對她一見鍾情。為了圓這段感情,玄宗煞費苦心。首先安排楊玉環出家為道姑,並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中帶髮修行。五年之後,才讓她還俗,冊封為貴妃。“楊貴妃”一詞由此而來。不過,此時的楊玉環已27歲,而唐玄宗更是61歲的白髮老人了。

雖然如此,楊貴妃在后宮中的地位仍是無人可比,白居易就曾說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不但楊貴妃自己受寵幸,她的家族也因此盛極一時。很多百姓都羨慕生有女兒的家庭,希望女兒們能像楊玉環一樣,為自己的家族帶來榮耀。楊貴妃的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被封為虢國夫人,八姐被封為秦國夫人。她的堂兄楊國忠雖好賭,但竟也被封官入朝,並且仗著楊貴妃的關係,把持朝政、胡作非為。

所謂“樹大招風”,楊氏家族的跋扈囂張,再加上唐玄宗有了楊貴妃後沉溺於酒色,使得政治更形敗壞,這些來自臣民的怨聲載道就都集中在楊氏家族身上,成為日後楊貴妃招致殺生之禍的伏筆。
天寶14年,早已蠢蠢欲動的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指長安而來。次年,唐玄宗在慌亂中帶著楊貴妃出逃蜀中,楊國忠隨行。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一路護駕的將士們不肯再前進,他們一致認為這次的戰亂是因楊國忠和楊貴妃而起,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

唐玄宗本來還想替楊貴妃開脫罪名,認為安祿山的叛亂與楊國忠有關係,的確該誅,但楊貴妃無罪,應赦免。但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唐玄宗的話已經起不了作用,六軍都認為楊貴妃乃禍國紅顏,不殺貴妃則難平軍心。

在此種情況下,唐玄宗不得已只好賜楊貴妃白綾一條,使其自縊在梨樹下。白居易〈長恨歌〉中曾感嘆道:“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楊貴妃被賜死時,年僅38。一代紅顏,香消玉隕。

據說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曾派人去梨樹下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另有一說她當時曾被解救,並且渡海到日本隱居,在日本山口縣也曾流傳這樣的說法。

圖:網路 / 文:大紀元文化網

【中國四大美人】之王昭君

王昭君,字嬙,西漢南郡人。王昭君出身書香之家,自幼聰穎清秀。

漢元帝時,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選進宮裡。氣質出眾又有見識的王昭君,因人品清高、不屑以巧取手段強求,所以進宮多年之後,仍沒機會受到皇帝的寵愛,不免「積悲怨」,鬱鬱寡歡。

正當此時,匈奴王呼韓邪單于來中土請求和親,當時後宮很多佳麗都怕被選去「和親」,因為誰都不願嫁到荒煙漫草的不毛之地,況且還要和匈奴人一起過著塞外生活。但王昭君知道這件事之後,竟自願請求出嫁於匈奴。

於是,漢元帝選好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婚。當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才看到王昭君原來是個容貌姣好、氣質優雅的美女,當她站立在皇宮中時,整個皇宮都為之增色。漢元帝驚為天人,曾動了私念想要把王昭君留在身邊,但又怕失信於呼韓邪單于,只好作罷。

據說「昭君出塞」時,因感於離鄉背井及身世的飄搖坎坷,王昭君不禁悲從中來,彈奏「出塞曲」以抒發憂愁。不料,從旁飛過的大雁聽到這樣哀怨婉轉的曲調後,紛紛為這位絕世佳人的遭遇而柔腸寸斷、忘了振翅,以至於都掉落到地面上來。後人就以「沉魚落雁」中的「落雁」二字來形容王昭君的美。

王昭君遠嫁匈奴之後,與呼韓邪單于育有二子。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過世。因為繼任的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想要娶王昭君為妻,王昭君於是上書給漢成帝,希望能返回故國。不過,漢成帝顯然沒有認同她的想法,反而是要她遵守匈奴的風俗,嫁給繼任的單于。後來,王昭君只好嫁給第二任丈夫,還生了兩個女兒。

王昭君出塞和親之後,長期紛擾的胡、漢兩國戰事為之停歇,總共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這不可不說是王昭君的功勞。也因此,有人認為王昭君在歷史上的功勞可與漢代名將霍去病齊名。
王昭君死後,匈奴為其立碑紀念。今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城的「青塚」,據說就是王昭君當年的墓園。墓園內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的雕像相傍而立,似在緬懷那世的跨國姻緣。

圖:網路 / 文:大紀元網

【中國四大美人】之西施

歷來以美女為詩,不是稱頌貞潔的氣節,就是讚揚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亦或是其作為紅顏禍水的危害。可是王維的《西施詠》卻是另闢蹊徑,寫盡人間的冷暖,世態的炎涼,把自己的人生領悟蘊含其中。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在歷史傳說中,西施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未有定論。西施留給後世的只是其由貧賤到富貴的經歷,人生的輝煌時期,所以本詩描述的就是西施的人生由低谷向高潮發展的故事。因為姿色艷麗,不會長久的處於低賤的地位,早上還是普通的越溪女,晚上就做了吳王宮裡的王妃。貧賤的時候與眾人無異,富貴了才驚悟她的天生麗質。當幸運之神眷顧的時候,自然是如魚得水,萬事如意,有人伺候傅粉,有人伺候穿衣,無論是君王的恩寵和憐愛,都不會惹來是非。只是當初一起浣紗的伙伴,不能與其同車來去。命運的眷顧不在於西施的捧心皺眉,所以奉勸那效顰的鄰家東施,不要妄想以“皺眉”來取寵。

王維精通佛學,是位佛教信徒,虔誠的居士。自然的他的詩中會流露出對佛法的理解和領悟。詩中雖然寫的是西施由賤而貴人生巨大轉折的故事,可是在行文上每聯的押韻音用的都是平音,所以讀起來頗為平淡,沒有對世態炎涼的慨嘆不公,沒有吳越之爭的慷慨激昂。這恐怕就是王維作為修煉者的心態吧,無論是人生還是國家的變化,都應該以平靜的心去面對,因為世間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所謂“人生如幻,世事無常”。

全詩的最後兩句,引用了《莊子》中東施效顰的典故,指出“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東施只知道捧心皺眉看起來美麗,卻不知道捧心皺眉之所以美的原因。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維藉此典故找到了佛道兩家相通之處。即在修煉人的眼裡,世間的發生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天意。吳王貪酒好色,行為殘暴,得到絕色美女西施,更是變本加厲,才導致亡國滅種,這也是天意的安排,西施只不過是天意安排中的一份子。所以她雖然病中模樣,也可以得到君王憐愛,其“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的命運已在安排之中了。人生有高潮就會有低谷,無論是高潮時的“君寵,君憐,眾人圍繞”,還是低谷時的越溪浣紗貧女,人是難以預料自己的人生的,只能順其自然,順天意而行。

可是在現實社會中,卻很少人會明白天意。當我們得到了名利地位,金錢財富,都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本事帶來的,從而更加現實,卻沒有想到這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在傳統文化中講,這些都是神的安排,所以人應該敬神,信神。無論是卑賤還是高貴,我們都應該保持謙卑的心,不可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任何對神的不敬都會使原本很好的命運變成厄運,相反,堅持對神的虔誠信仰,行善積德都可以使不好的命運發生轉機,得到好的結果。

歷史上美女誤國害民的故事很多,可是西施卻沒有什麼罵名,這固然與吳王的殘暴有關,但西施在其中能夠順應天意,不造惡業也是難能可貴的。美女如妲己者,草菅人命,殘害生靈,罵名千古,稱讚其美,也是形容“狐媚”之美,心則如蛇蠍。形容西施的美卻是世人無可替代的“沉魚”之美。在人生的頂峰時期卻能夠不做惡,這也許就是西施美名流傳千古的原因吧。這也給那些人生得意之人一些啟示:要想留下好名聲,到底應該怎麼做?

圖:網路 / 文: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