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審判(第四章):西方文明的SWOT分析(下)

作者: 
小岩
第四章 文明屬性與使命分工
第六節 西方文明的SWOT分析(下)
三、關於西方文明的一些劣勢WWeakness)或負面屬性
下面我們就集中匯總一下關於西方文明所不擅長的那些劣勢。其實西方文明最大的問題,也許就是不能夠意識到自己所不擅長的方面。這種“無意識”或許是西方文明“定位”於小尺度思維的一種必然。擅小就不擅大,有得就必有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東方文明也是一樣,因為觀察尺度太大,就象人的老花眼,太細小的東西也就不容易看得到。
西方文明走的是一種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因此那些只會大而化之、只會空談思想、不能夠思想落地的中國人,也就不能夠真正理解西方“實證科學”,因為不識譜嘛、因為不識數嘛。所以那些武斷講解“三八二十三”的人們,對於西方文明的評論就顯得非常蒼白無力。其實這些人關於東方文明的解說也只能是讓人貽笑大方的《偽國學》而已。
西方文化這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局限其實多與西方思維在小尺度上絕對化的方式有關。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無論是空間大小、時間長短、還是結構內外,西方文明實際上分攤到的只是能夠看到事物的小小一部分而已。
因為“分工”,所以才能夠“專註”,所以才能夠有效率,“術業有專攻”。西方文明立足於人類“入世”的層面,立足於“世人”的有限認知能力,所以西方思維只能夠專攻於“小”的方面、聚焦於“小”的尺度。此“入世”之法也,追求一種“使用”效果,而且是立足於人力“先天”所決定的有限能力。
其實東方文明在人類文明的尺度分工上也有專攻的方向,專攻於事物的“大尺度”與“全過程”。為甚麼能夠有如此的文明“分工”呢?因為東方文明立足於“出世”基點。“出世”之法,通“天理”之法也,能夠打開“天道”。因為通“天道”,那麼必得天助。得天助,也就是打開了相應更高層次的宇宙能量,也就是找到了宇宙“正能量”的源泉。這也就是本人在《耗散結構理論遇到水結晶實驗》一文中所提到的“善的能量”。因此東方文明才有能量關注事物的“大尺度”與“全過程”的能力。
然而當一個生命能夠真正領略到關於“出世”的“大尺度”與“全工程”宇宙真相的時候,即便需要再回顧“小尺度”事件那已經是易如反掌了,但是往往這樣的生命其實已經再無心留戀關於“入世”的部分了。這就是“入世”之法與“出世”意義的關鍵區別所在。
“入世”之法由精力決定上限,由世俗的有限能力決定上限。“出世”之法則由超越能力決定上限,由意志願力決定上限。換句話說,“世間法”的最高境界充其量也就是屬於“能不能”的問題,而“出世間法”則有高於自我能力的“願不願”的價值觀選擇維度。當然這些只不過是本人個人修煉的一些心得感悟而已。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以下一些方面幫助大家歸納一下關於西方文明的一些劣勢或負面特徵:(1)小尺度“點思維”的有限認知;(2)強行入內的“拆分”方法,人為分割事物多維度的因果關係(與缺失關於真正過程的認知有關);(3)物質性與“量性”思維,一種降格替代的方法;(4)針對事物外部性與“旁觀”之位的思考角度;(5)靜態認知,沒有過程,沒有變化,結果論不是過程論;(6)派生問題,結果的絕對論,而非相對性認知,成果主義導向,而且是在小尺度絕對意義上所認識的結果;(7)排他性的“爭文明”,缺乏真正“生機制”;(8)有限認知的無限延伸,直線邏輯,線性與延伸的關係,因為絕對論所以可以延伸,(9)過度依賴物質的資源消耗型文明,物質文明屬於一種消耗型文明,(10)只關注“原罪”、“人性惡”的方面與扮演比較消極、被動的角色,產生一種負性管理或者管理的負向意義,缺乏信任文化;(11)絕對管控論,缺乏“適應性”思維;(12)反背邏輯,“反理”邏輯,把自己當成了凌駕於一切之上的主人,反客為主、翻天覆地、發號施令、為所欲為。
其實關於西方文明上述這些劣勢或者存在的問題,我們在以前章節中已經給大家多次分析過了,只不過是沒有象今天這裡彙集歸納在一起而已。因此本人這裡還想給大家再多嘮叨嘮叨,因為這些負向特徵對於理解人類文明的最後階段其實非常重要。
人類文明在末期階段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負向能量主導的結構,而西方文明實際上就起着一種“反理”之後“負負得正”的作用。所以了解西方文明自身的一些負向屬性其實也非常重要,畢竟人類文明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物質文明時代了,那麼就有這樣的人類文明項目的管理需求。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所強調的人類文明的使命使然的意思。東西方文明不需要彼此互相比較優劣,而是應該與各自的使命要求相比較,與人類文明所處的不同階段的需求相比較。畢竟東西方文明只是屬於提供文明“供給”一方的被聘用者而已。
首先還是讓我們回到關於事物的尺度方面。尺度不同,規律不同。西方文明更關注於事物所謂的規律方面,其實這與西方文明屬於“獨陽”的單一的管控思維有關。進一步而言,西方文明屬於“入世”之法,有限能力,所以西方文明將有限能力與精力就聚焦專註於小的事物,關注於事物在小尺度方面的表現或者所謂的“點事物”規律,因此西方文明擅長於事物的細節、擅長於將事物精確化、數量化。然而在事物大尺度的方嚮導向方面,西方文明往往容易迷失,因為西方文明缺乏把握大尺度方向感的能力。
“拆分”方法屬於西方文明二分法方法論的根本,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命根子。“拆分”方法實際上一直保證西方文明能夠集中精力只關注於事物的小尺度方面,或者關注於事物在小尺度方面的問題。如果事物尺度超越了小尺度的範圍,那麼“拆分”方法的“划大為小”就可以把複雜大尺度事物強行“拆分”為小尺度“事物”而進行研究。
為了始終保證能夠研究事物小尺度規律,因此“拆分”方法往往就屬於一種人為的“強拆”邏輯,不顧及事物原本的屬性是否可以“拆分”,破壞了事物自身的那種完整性或者獨立性。也就是,無論事物是否可以被“拆分”,“拆分”方法都一律“拆分”。這已經成為了西方近現代文明一種不加思考的指令與習慣。
“拆分”的原則就是遇大則分,如果事物超越小尺度,只要是大,那麼就必須進行“拆分”,如此才能夠保證小尺度規律一直可以“使用”,其實並不保證一定能夠“適用”。無論是“可分”事物,還是“不可分”事物,只要是大事物,西方文明的方法都進行強行的“拆分”。
這種強行“拆分”的最大弊端就是會造成事物的重要系統屬性丟失,包括系統性、整體性信息、不可分屬性信息或者“質性”信息等。這些信息丟失可能還是屬於比較表面化的問題,如果強行“拆分”導致《內機》多維因果關係被分割、導致事物《外象》與《內機》、《內核》被“拆分”的話,那其實就非常可怕了。而“拆分”之後再想“聚合”的邏輯,也就是微積分的邏輯,那麼就一定會有問題的。“拆分”丟掉的東西,無論信息也好,屬性也罷,或者《內機》機制、《內核》“質性”,再想通過從新“聚合”的方法再找回來,那是決定不可能再被找回來的。丟失的就永遠丟失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托夫勒關於“回裝”的理解那是完全錯誤的。假設西方文明會進行系統“回裝”的話,那些已經被“拆分”丟失了的東西也是“回裝”不回來的。任何系統屬性只有系統還存在的時候才能夠被保留。系統被“拆分”不在了,那麼系統屬性也就被徹底丟失了,永遠的給丟失了。而且屬於是一種“被丟失”,一種事物本不情願的“被丟失”。
為了保證“拆分”的方法儘可能少的造成事物屬性方面丟失的損失,西方文明就採用了一種物質性思維。西方文明聚焦於物質、聚焦物質世界,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對象。因為自然物被認為比精神屬性的人所具有的屬性特徵要少。而且人性的屬性太過於複雜,最好被“理性”或者排斥出去,劃歸上帝的管轄。因此西方文明的“拆分”方法往往針對的就是物質體。物質體被認為比較容易“拆分”(作者註:其實未必所有物質體都是可以忽略事物完整屬性而被隨意“拆分”的)。站在集中關注物質體的意義上看,因此關於精神維度,那就屬於西方文明的劣勢。也因此意識就被從物質載體上“拆分”出去。關於在精神維度方面的劣勢,所以西方學術領域上的所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甚至行為學方面的研究,在“先天”上就屬於一種瘸腿的研究,根本上違背了“實證科學”當年二分法的邏輯假設。
另一方面,與西方文明專註於物質對象有關,西方文明擅長物質精確化、數量化的“量性”分析。相比較而言,西方文明不太擅長處理事物“質性”方面的屬性。一切“質性”屬性都被降格轉換為“量性”來處理。
在不擅長“質性”方法的這個意義上講,本人曾經在“質性”屬性方面證明過關於牛頓“萬有引力”的論證根本上是錯誤的。牛頓“萬有引力”在邏輯上有跳步的缺失,牛頓所觀察到的“量性”規律其實是兩組不同“質性”規律的疊加結果而已。“萬有引力”模型表達的其實只是一種“果”的表述而已,並不是事物、物質關係之間真正的“因”。因為所有世俗“入世”的解釋都只不過是一種“果”而已,事物真正的“因”那是世俗的層次之外的,也就是屬於“出世”的層次。
可見西方文明一直有一種人為降格、減化的習慣。複雜大尺度“拆分”划小為人為的小尺度;非物質的精神維度被降格為物質維度來處理;事物的“質性”屬性也被降格為“量性”方式來處理。其實這種“減法”方式不是在所有領域都能夠適用的。有的時候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這裡給大家提一下,西方的“減”與東方的“簡”是不一樣的。東方講“大道至簡”。西方的“減”是“減法”,東方的“簡”是“簡單”。東方的“簡”是向上的,是向宇宙高層屬性同化的“簡”。因為宇宙層級越高,其實法理越“簡”,但是對心靈的要求則越高。所以東方之“簡”是心靈法則。而西方的“減”是一種“降格”法則、是物質化法則,是一種“強行”方法,而不是“同化”法則。其實“拆分”的方法就是如此。
另外,西方的物質文明,我們以前在《五行論》中已經論述過,五行屬金,屬於一種非常剛性的物質,其實是五行之中能量級別最低的一種自然力,也就是能量層級最低的物質。這種剛性物質具有極強的收斂性、剛性、排他性、衝突性、絕對性、結果性、靜態屬性等等。其實西方文明的許多特徵都與這個五行“金”的屬性有關。
在西方物質文明豐富物質主導人類文明的階段,往往會給人類造成一種“為物所累”的趨勢。物質豐富的結果會埋沒“人性”的本性,會使人類迷失方向、進入誤區、忘記使命。因此人類就容易墮入一種慾望型、享受型的生活方式。中國古話講“生於憂患死於安逸”。現代人類安逸優越的生活其實已經屬於人類文明“滅的機制”在起主導作用的一種表現了,一種“溫水煮青蛙”。享受的本質就是忘記。
也因此,在這個被物質埋沒的時代,還能夠記憶起來人類文明“終極使命”的那些個生命那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這樣的生命也着實太難得了。其實這種物質迷失性與那些在人類文明末期才進入三界之中來得法的宇宙生命也是有關係的。因為來的晚,所以就必須迷的深,因此人心的考驗也就要大。因為只有這樣的破迷者,那麼價值意義才大。當然這些含義對於非大法修煉者而言,那一定屬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
另外,西方文明特別是西方“實證科學”傳統是不入事物的《內機》的。西方文明屬於一種《外學》,這與物質性也有關聯。物質屬性的凝結比較表象化、比較外部化、比較形式化,比較容易為《外眼》看得到。這就是西方文明的“獨陽”屬性。不入內,不動事物陰內的部分,只聚集事物的外部性,一種陽外屬性。所以西方科學一直倡導“旁觀者”的觀察角度。西方《外學》不能夠看到《外眼》看不到的內。這也就是事物“內”與“外”被強行“拆分”的一種表現。
然而如果不入事物的《內機》,事物的某些屬性其實那是永遠都看不到的,比如事物的《內機》機制、《內核》“質性”。大家知道,其實西方的物質文明,即便是進入事物的內部,也看不到事物的《內機》或《內核》,看到的也只能是一種“黑箱”的景象,因為《西學》既沒有點燃、照亮內部的心火、《內光源》,也沒有啟動《內眼》觀看的能力。因此事物內部的“黑箱”,《外眼》看也無益。
因此在事物的內外關係方面,西方文明其實遵循的也是一種降格的方法,以表代里、化內為外,一種不斷將《內機》外化的方法。西醫的解剖學其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實“拆分”之法也與《外眼》功能有關,而《內眼》則可以在不破壞事物的完整性的情況下,就能夠進入事物的內部觀看到事物的《內機》,因為構成《內眼》的物質更微觀,可以輕而易舉的進入到分子物質結構體的內部。
外部“旁觀者”在本質上所依據的就是一種“拆分”的邏輯,並不屬於沒有觸動研究對象真正意義上的“旁觀者”,因為那個研究對象早就是被人為“拆分”選擇出來了,比如客體(object)的《外象》與《內機》已經相分離。另外,在主體(subject)方面,“旁觀者”與“踐行者”也是相分離的,也就是“知行分離”而不是“知行合一”。因此“旁觀者”首先就是建立在“拆分”邏輯基礎之上的,並不是真正的“旁觀者”,實際上早就依據觸動了那塊事物的“奶酪”。
西方認知屬於“知行分離”,那麼知識就只是一種知識,學問就只是學問,至於在實踐中好用不好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今中國大陸的許多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其實就是這樣在坑矇騙錢。東聽一點兒、西學一點兒,到處打聽故事,然後拼湊在一起。講起來那都是頭頭是道,聽起來也不錯、似乎都對,但是一旦使用起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沒有一個好用的。這就是外部知識堆積而缺乏系統統領知識《內機》的原因。
關於“旁觀者”知識研究的另外一個致命問題就是關於理論《解釋論》而非《真理論》的問題。關於《解釋論》的這個問題,本人在《8020原理與精英人群》一文討論關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倫敦塔抓鬼事件中就已經給大家論述過了。一個理論能夠解釋的情況,與事物的真正機制可能完全屬於兩回事。
記得本人在早些年看到過一幅漫畫。那幅漫畫非常有寓意。漫畫的第一幅,是一個物體的外面被罩上了一塊外布,旁邊站着一位看客。而且這位看客怎麼看怎麼覺着這塊布裡面包着的是一個裸女。而且在那副漫畫上還用虛線勾畫出了一個裸女的形象。然而漫畫的第二幅,當這位看客揭開這塊外布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堆擺放在那裡的機器架子,與他想象的裸女那是大相徑庭。
這幅漫畫非常有寓意,也就是說,“旁觀者”、外觀者所看到的事物《外表》與真實的事物本身可能完全是兩回事。也就是說,不入事物的《內機》,僅僅憑藉著事物的《外表》,往往會把事物的本性根本扭曲。《解釋論》或許能夠在理論上解釋某些事物、解釋某些現象,但是這種解釋能夠保證的了與事物的本性是一回事嗎?!
關於西方文明的靜態認知與西方文明關注結果以及對於事物結果的絕對化認知,這些特徵其實都是緊密相關的。西方文明聚焦事物的小尺度,屬於一種“點思維”。如果人的有限認知能力只能夠關注事物的某個點的話,我們已經給大家分析過了,那麼關注“全過程”的“結果點”就是一種最合理的選擇。
因為西方思想擅長的是靜態化思維,所以不擅長動態化的過程邏輯,也不擅長因為時間過程所引起的變化邏輯。因此西方思維看問題就一定是一種絕對化、結果化的方式。因為結果的絕對化、固定化以及事物結果承載全部事物價值的假設,所以西方靜態思維就犧牲對於事物動態過程的關注。
即便是在西方思維中的過程,其實那也是一種已經被簡化、降格化、替代化了的線性物質過程。過程的意義充其量只是屬於價值傳遞而非價值創造。其實在大多數西方認知中,過程所起的作用只是費用、是成本、是消耗,是應該被克服的力量。這或許是西方“爭文明”、“克文化”在時間過程方面關於“負面認識”的一個表現吧。西方文明擅長關注、處理的都是事物的負向方面、負向作用。
西方文明關注結果不關注過程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負面後果,那就是把事物對象都假設成為一種“死性”的沒有生命的剛性物質結果,而不是一種“活性”的動態過程。因此西方文明在認知“活性”生命體的時候就會遇到極大的認知障礙。
按照二分法的邏輯,生命體的屬性可以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生命體具有意志。這是生命體精神屬性。另一方面,生命體具有“活性”。這是生命體的物質屬性。生命體的這種“活性”物質才能夠成為精神維度的載體,反過來正向精神維度又能夠支持物質、加持物質體。這就是《易經》關於“厚德載物”的意義。其實按照三分法,我們前面講過了,那麼生命還應該包括一種“場存在”形式。
然而西方思維在面對生命現象的時候,無論關於精神維度還是關於“活性”物質,這兩方面其實都屬於西方文明的劣勢。一方面,西方文明擅長的是物質對象,而不是精神維度。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擅長的物質又屬於一種剛性物質,也就是一種“死性”物質。這與西方物質五行屬於“金”的屬性有關。因為西方“金”代表的就是一種“死物質”,已經收斂凋零了的物質,內部能量已經被壓榨乾凈;相反,而東方“木”所代表的則是一種“生性物質”。“木”的屬性是生髮。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西方“爭文明”也屬於一種“死文明”。結果化、固定化、絕對化、靜態思維其實都是一種“死文明”的表現。中國俗話講,固執那叫做“認死理兒”。西方的固化思維方式就屬於這種“死理兒”。其實所謂的“活性”物質那就屬於一種“過程”物質、“生性”物質,“死性”物質那就屬於一種“結果”物質。
其實唯物質“可分也”的“可分性”就是建立在這種“死性”物質、剛性物質的基礎之上的。唯有“死性”物質才可以被任意分割、任意解剖。比如中國中醫所講述的人體經絡,就屬於“活性”人體的屬性。當人體“活性”失去了的時候,也就是當人體生命屬性失去了的時候,西醫在解剖人體結構的時候,是找不到人體的經絡系統的。西醫看到的就只有血管而已。
那麼這是為甚麼呢?因為人體血管屬於比較剛性、比較收斂的物質存在,是“顯性”存在。然而人體經絡則屬於人體比較高能存在的物質屬性,一種“活性”物質屬性,是“隱性”的,不一定與固化形體相伴隨。其實我們在本章第二節《五行論》分析東西方文明的時候,已經跟大家講過了關於五行之中的五種能量級別的問題,為了大家的便利,本人不妨給大家引用於此。
1.       能量層級最低的實體物,剛性之物,金,已經沒了發性,也就是物形之內所儲存的能量已經基本被榨乾、被用盡;
2.       能量層級比較低的實體物,彈性之物,木,然而還具有發性,也就是在物質形態之下還具有內部儲存的一些能量,能量還未被榨乾;
3.       能量層級比較高的非實體物,流形式之存在之物,能量還比較內涵,呈現一種外陰內陽(坎卦)之象,水;
4.       能量層級比較高的非實體物,以能量散發形式存在,能量呈現外顯之象,是一種外陽內陰(離卦)之象,火;
5.       能量級別高於四氣,可以制約四氣,在四氣之間可以進行能量與形式轉移的中正中庸之物,土。
根據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的研究所揭示關於事物的能量級別規律,那麼精神維度的能量級別應該比物質維度的能量級別高;正向精神應該比負向精神的能量級別高;那麼“活性”物質就應該比“死性”物質的能量級別高。因此西方剛性“死性”物質化的思維是無法抓到高於“死性”物質的生命體的“活性”屬性的,也無法看到意志過程中那些更高能量級別的價值創造。靜態思維屬於一種低能量級別思維,而動態思維則屬於一種高能量級別思維。那麼低級別是無法理解高級別事物的,因為能量級別不夠。動態dynamic,有時也用momentum來表示,在戰略學上則使用maneuver一詞,都與物體的運動movement有關。當然運動那就是需要能量來支撐的。在修煉文化上,這叫做能量加持。
我們剛剛給大家講了關於“活性”物質與“死性”物質、“生物質”與“死物質”的問題。其實即便是告別了“死物質”,西方的“生物質”與東方的“生物質”還是不一樣的。在人類文明之中,西方思想屬於一種“爭文明”缺乏真正“生的機制”。西方文明屬於“轉生為死”或者“你死我活”的“爭文明”,還是離不開對沒落“死性”的追求。“死性”或許就是西方文明對於生命現象的一種“負向認知”吧,因為西方文明最終就是需要塑造一種“滅的機制”。
在前面使用《陰陽論》討論關於東西方文明的時候,我們已經跟大家論述過了。西方文明在陰陽屬性方面,屬於陽,屬於一種獨陽文明。獨陽文明就屬於一種同性文明,同性應該相斥。特別是剛性物質,“同性相斥”的表現就極其強烈。另外,因為屬於相同“質性”,西方文明就不得不轉而追求“量性”法則,以數量體積規模大小來區別同性的事物。在這種意義上,物質文明無意間也產生了一種“做大”的追求,追求一種所謂的競爭優勢。然而這種“做大”在本質上屬於一種要素大,而非系統大。其實關於大尺度,這並非西方文明所擅長,所以就走上了一種簡單線性延伸或者模式複製的“量性”規模意義上的大,這也是由剛性物質屬性所決定的,一種要素主義零和意義上的大。
依賴物質,物質外部化,同時又追求數量“做大”,一種“外大”、有形之大、規模之大,那麼就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源來支撐,所以西方物質文明就表現為不停歇的爭奪外部物質資源,不停的消耗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因此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也就成了一種可以管控物質文明最有效的方法,一種最為收斂與剛性的方法。其實在人類文明末期的物質文明階段,當人類個體的慾望越來越得到滿足的時候,人類文明的整體的危機其實也就越來越致命。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在主流整體上屬於一種水平思維。這種水平思維往往表現為一種延伸的趨勢。如果水平思維與“點思維”相疊加的話,就會表現為有限認知的一種無限延伸邏輯,一種延伸向迷失的邏輯。“點思維”疊加“水平延伸”,所以西方“實證科學”就一定屬於一種線性思維、直線邏輯。
笛卡爾平面直角坐標系所建立的就是一種“量性”水平思維體系,牛頓-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原理就是水平層面上的一種線性規律。線性與水平延伸存在着一種直接的因果關係。這種延伸其實與《絕對論》也存在着關聯性。因為結果或者規律被認為是絕對的、普適的,所以“點思維”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被延伸開來。因為身處小尺度的迷霧之中,也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所以就可以大膽延伸,而不是把小尺度規律當做象“神秘點”那樣的特殊規律來看待。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其實這種線性延伸已經違背了牛頓真正的微積分原理,違背了真正“分而划小”的原理。牛頓的微積分屬於線性,但是並不屬於無限的線性延伸,因為微積分的每個小線段都需要調整方向。牛頓的線性、線段實際上是被限定在極小的範圍之內。牛頓的思想是線性,更確切的講,牛頓思想屬於線段。因此牛頓線性的擴張並非簡單的線性延伸。牛頓知道任何延伸首先需要調整方向量。其實線段與直線的最大區別就是。線段是有限的,被兩個端點加持;而直線卻是無限的。牛頓的微積分其實是線段而不是直線。
然而直線的線性延伸思維比較容易做到,比較省事,符合好逸惡勞的利己主義思想。這種線性延伸表面上好象是在遵從規律,本質上卻屬於一種不勞而獲的短線思維。所謂的複製思想,現代企業的所謂商業模式,其實就是想把小尺度規律做一種可以長期不負責任的無限拷貝而延伸。
實質上真正小尺度線段規律屬於一種“短鏈邏輯”結構,是不能夠被任意串聯延伸的。其實“短鏈邏輯”在小尺度上屬於“管控性”邏輯,然而在大尺度上卻有“適應性”邏輯的成分在。然而“點思維”的有限性與線性延伸的無限邏輯悖論般的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其實那就一定會引發小尺度思維跨越“適用邊界”而迷失方向的問題。其實“泛主義”的一切問題,無論是“泛科學”還是“泛政治”,也都是由於不考慮適用範圍、不考慮“適用邊界”、不考慮線段方向調整而簡單線性延伸所造成的方法論失效。
線性延伸的邏輯,就是把“點規律”,以及認為絕對化認定的“點規律”當做一種普適規律來看待,然而再通過“線性邏輯”,而在水平層面的意義上簡單擴張而得來的。一種從“點→線→面”所延伸看來的邏輯。但是這種水平延伸一旦觸及到一種垂向維度的上下層級阻攔的時候那就傻眼了,就會遇到ceiling天花板了,就再也上不去了。
水平向外延伸比較容易做到。因為延伸的邏輯在本質上確實是屬於一種最節省能量的邏輯,因為過程只是成本,沒有價值。然而向上突破、向上超越那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不可能“自然”的發生。但是朝下走的“自然過程”似乎可以發生,不進則退,水往低處流。其實物質的意義就是下拽、下落。“水往低處流”可以不知不覺的發生,就是我們講過的那種“自然破壞力”,隨時都起作用。
因此,延伸,不會自然向上發生。向上那叫做突破而不叫延伸,需要正向意志加持。延伸則屬於一種省力法則,而突破則需要消耗巨大能量。而且向上突破所需要的能量僅僅依靠水平物質層能量的積累是不夠的,我們講過的五行能量級別以及霍金斯教授所研究的事物能量級別都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霍金斯教授的研究表面,與物質性相關的意念能量值慾望、競爭等等往往都在200以下。這種物質導向的能量值無論疊加了多少,其能量值仍然在200以下,不會因為堆積而提高。就象十個壞人不可能堆積成為一個好人一樣,三個臭皮匠其實是頂不了一個諸葛亮的。那麼7000萬個世俗也不可能堆積出一位聖賢。水平物質能量與向上的精神能量完全是兩回事,是根本不同的“質性”能量,而不僅僅是“量性”的不同。其實即便在“量性”法則之中,分母不同也不能夠直接相加減!
西方文明屬於一種物質資源消耗型結構。這一點我們在本章的第四節中已經為大家講述過。西方文明的物質屬性、外部屬性、“爭文明”屬性、短線因果屬性等等,就決定了西方文明屬於一種物質資源消耗型結構,對外部物質資源的依賴性、依存度極高,也就是一種外部依存性結構體,一種外耗型結構體。這也是西方文明“獨陽”不生的一種表現,沒有生,只有耗。因此,在被西方文明所主導的現代人類文明談論甚麼再生性或可持續問題,純粹屬於一種痴人說夢。
因為外部依賴性,所以西方文明容易被外部因素掌控,被外部力量操縱的可能性就極高。換成項目管理的語言,西方文明的高度收斂性與外部性就決定了項目管理偏離終極目標、走向自行隨意發展的可能性就極小。物質的收斂性高,物質文明的收斂性高,剛性物質更是如此。所以西方文明的這種物質消耗型文明其實也是由人類文明的項目管理屬性所決定的。
我們一直反覆給大家講、多次的講,有一個掌控人類文明最後階段文明進程的地球資源時鐘。當這個資源時鐘開啟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宣布人類文明進入了最後精確倒計時的計量階段了。其實,在人類文明的中段,還存在着人類文明進程在階段節點進行方向調整的可能性。然而當人類文明進入到收斂後期的時候,那就已經不存在任何關於節點方向調整的可能性問題了,剩下的那就只有精準目標與時間終點的收斂問題了。
因此么西方的物質消耗型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應該是一種時間緊迫感,然而由“點思維”支配、主導的人們,往往卻不容易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因為“點思維”往往認為地球上的物質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實即便是有羅馬俱樂部的一群人在1972年已經意識到了關於“增長的極限”的這個致命問題,但是當今絕大多數的世人還都抱着未來科技可以為人類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幻想,而不知道約束自己的個人物質慾望的膨脹。
其實關於人類未來科技的任何發展那也是在更高宇宙意志的掌控之中的,也不是人類自己想怎麼發展就能夠怎麼發展的。其實人類從來都沒有說了算的。只不過是大多數人不相信而已。人們陶醉的只是現代科技在表面給人類展現出了果實,就包括關於未來新能源的所謂曙光並不能夠給人類解決根本問題。其實那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而已。其實任何新能源,如果生產效率的提升趕不上人類慾望膨脹的速度,那一切實際上也都是枉然。
我們說,西方文明擅於處理負向事物。這種針對負性事物的態度起源於西方宗教的“原罪論”。因為認識到“人性惡”的方面,而且關心如何克服“人性惡”的問題,所以“實證科學”的“理性”一直以來在努力排斥“人性惡”的干擾。西方基於“人性惡”的觀察,所以在對於“人”的問題方面,西方方法一直比較消極、比較被動,一直採用一種“降格”、“降溫”、降“心火”的處理方式。在管理學上,對於人,西方文明一直採用一種負性管理或者管理的負向意義的態度。
其實所謂管理,應該關注“人”與“事”兩個維度。在“事”的維度上,西方的管理思想比較積極,甚至非常aggressive。然而在“人”的維度方面,西方思想,不僅僅是在管理思想方面,“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其實也是一樣,西方思想比較消極。實際上關於人性的“原罪論”就決定了西方文明對待“人”的態度比較消極。這與西方文明承擔人類文明的末期使命有關。管理就是管壞人。對於“人”,管理只有負向意義。實際上管理的X理論就是這樣假設的。企業的員工那就是應該被“管”着的。
在“事”的管理方面,西方思想屬於絕對的管控論。因為小尺度,所以絕對管得住、摟得住、hold得住。在MBTI第四維度方面,我們已經給大家表述過了。西方主流思維屬於一種小尺度上的“管控性”思維,缺乏一種“適應性”思維。研究所謂的規律,其實也是出於一種絕對的“管控性”思維。西方的水平延伸思維實際上也是在延伸一種“絕對管控性”的思維。
然而大家知道,在大尺度範圍上,能夠劃歸人類“管轄”的實際上只是一小部分區域。即便是這一小部分“管轄”區域的“管轄權”,其實也是人為強行劃出來的。因此,在大尺度方面,還存在着人力即使想強為也管不了的區域。因此,從邏輯上講,對於人類有限能力可以“管理”得了的區域,人類才可以行事“管理”的方式。然而對於人類有限能力根本“管理”不了的區域,對於超越人類“管理”能力的區域,人類就應該採用一種“適應性”思維。然而西方主流思維似乎還沒有這個自知之明。
西方文明這種超越權限的“管理”思維奉行的其實就是一種“反背邏輯”的簡單延伸方式。也就是把自己當成了可以凌駕於一切之上的主人,關於“事”管理的主人。於是,發號施令、為所欲為、反客為主。管得了的管了,管不了的也想管了。
四、西方文明的機會與使命OOpportunities
西方文明總體上講,屬於一種負向文明。我們這裡並沒有貶低西方文明的意思,當然正向與負向其實與價值觀取向有關。當全人類都已經負向了的時代,又何必再爭論是你的負向還是我的負向呢?其實人類文明已經全都負向了。
物質文明表面價值觀取向是“中性”。外表價值觀取向“中性”的含義,那就是沒有正向道德的約束。如果沒有道德約束,那就一定就是道德向下滑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物質性的自由落體嘛!
其實表面物質“中性”所掩蓋的事實就是內部價值的負性取向。這也是物質淹沒精神的意義所在。醜惡的必須遮蓋起來。所謂家醜不外揚嘛。另外,文明知道,物質過程的意義是消耗能量,而不會主導增加能量。如果以物質“中性”作為一種過程起點能量值計算的話,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能量消耗之後,結構體或者過程量的能量值水平那一定就是一種負性。
負負得正。作為一種負向文明,只有當人類文明走入負向階段的時候,也就是進入到了由負向能量所主導的末期階段的時候,西方文明才能夠真正排上用場,西方文明擅長於處理負性事物,擅於“以毒攻毒”、“以惡治惡”,然後“負負得正”,在物質文明中延續人類文明。
而且我們還給大家講過關於要素陰陽的一種屬性,那就是,要素陽運動速度快,要素陰運動速度慢。如果需要把陰陽效果在過程終點進行疊加的話,那麼就必須讓陰先出動,然後讓陽后出動。這樣慢先與快后才有可能在人類文明的最後絕對同時抵達人類文明共同的終點。
西方文明要素陰陽屬性為陽,運行速度快,但不可能持久,所以需要后出發,因此西方文明必須在人類文明的後期擔負使命責任。西方文明的效率文明、速度文明就是這種速而不久的“陽文明”的表現。因為任何見效快的事物都不可能持久,因為結構體的能量值是一定的。快用則持續時間就短,慢用則持續時間就長。這也算是一種“能量守恆”吧。
西方文明作為一種效率文明,見效快。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只有三、五百年的人類使命。君不見,東方文明可以持續3000年以上的地球資源,然而西方物質文明300多年的時間就快要用盡了。因此西方的這種物質文明只能夠放在人類文明的最後階段,如果放在人類文明的前段,那麼地球資源在人類文明剛剛開始不久可能就會被用盡,那麼接下來的3000年,人類文明又如何得以延續呢?喝西北風呀?
實際上西方文明在大尺度上看,並不具有延續性。因此西方文明的機會與使命只能夠被安排在人類文明的末期這個短期階段,因為西方文明就是這樣“被招聘”而來的。也就是說,如果西方文明不具有物質消耗型、以及效率性的物質消耗功能,那麼西方文明還“應聘”不來呢!然而在這種物質文明中,空談甚麼可持續,那純粹是一種痴人說夢。
五、西方文明的威脅與風險TThreads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東方文明如此,西方文明也如此。西方文明的物質性與效率性決定了西方文明的機會與使命。同樣西方文明的物質性與效率性也決定了西方文明給人類文明所帶來的最大風險。因為西方文明屬於《外學》,關於事物的《內機》機制與《內核》“質性”原本就不擅長。而且在小尺度“點思維”的短線因果關係上看問題,本來就比較絕對化,所以西方文明一旦迷失方向,就很難再找回來、再糾正回來,因為西方文明不擅長改變,也缺乏正向精神維度的加持。
另外,物質的堆積作用在很大意義上就是迷失“本性”、迷失“使命”。一旦西方文明步入了錯誤的方向,而且又是一種高效的奔跑,那麼這種方向迷失的風險就非常大,而且在人類文明末期的時候已經失去了項目中段所具有的那種節點上進行方向調整的機會。
我們也一直講,西方《有神論》的信仰對於西方“實證科學”所開創的物質文明而言,具有一種不可或缺的彌補作用,是西方文明時時刻刻都不應該缺失的部分。只不過西方文明的《有神論》與《科學論》走的一直是一種二分法互補關係的道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打着社會達爾文主義旗號的那些社會自然論學說,以及以撒旦教馬克思魔頭面目的唯物史觀為幌子所出現的一切學說,那些試圖否定《有神論》信仰的一切學說,對於近現代的西方文明而言,其實都是極其危險的,都是以物質文明迷失方向為幌子將人類導向地獄的陰謀。
好在這些危險,至少在主義形式上,已經從西方自由世界中被清除出去了。然而在共產國家中卻流毒廣泛。然而即便是在所謂的共產主義陣營之中,真正明目張胆的宣稱自己是《無神論》政權其實也只有中共自己一家。就連被中共當做小兄弟的、碩果僅存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的北朝鮮、古巴與越南等等政權,都沒有聲稱自己是《無神論》國家。由此也可見,中國文化在人類文明的使命之中角色那是非常特殊的。
* * * * * * * *
另外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關於下一節,也就是本章的第七節,“文明陰陽論”這一節。關於這一節,到底應該寫些甚麼內容,本人糾結了很久,因此本人就直接去寫作第五章了。寫完了第五章的初稿之後,本人覺得還是應該回過頭來寫作第四章的第七節。然而在寫作第四章修訂稿的時候,本人又猶豫了。畢竟關於東西方文明的陰陽屬性,我們已經在許多章節中給大家討論過了,特別是下一章的第七節“陰先陽后論”,我們還會有許多關於東西方文明陰陽屬性的論述,因此本人決定在沒有更新的關於陰陽屬性認知的情況下,本書先暫且空缺第四章第七節的內容。將來如果有更多的關於東西方文明陰陽屬性新認知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再把缺失的第四章第七節的內容給大家補上。特此給大家說明一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本書的下篇,我們就直接開始關於第五章人類文明初始階段的“十論”了。
:網路 / :正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