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古代建築屋脊上要裝飾吻獸?(下)

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三大殿中等級最高者,其垂脊上走獸共十個,是唯一例外最多,有十全十美、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徵。(網路圖片)

這些屋脊上裝飾的吻獸,都有象徵避火消災、遇難成祥、驅邪鎮宅、公平正義的祥瑞象徵,所以古人都要在屋脊上設置吻獸。 

鴟吻是正脊的裝飾物,其實屋頂的垂脊、戧脊(中國古代歇山頂建築自垂脊下端至屋簷部份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對垂脊起支戧作用)等也各有飾物。從漢至唐的建築,屋脊上並無過多的裝飾。

到了宋朝,每條垂脊或戧脊前端各飾有一排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明清時就有完整的定型飾物。另除正脊的龍吻外,垂脊上也各有一龍吻,但體形較小,又稱垂脊吻。


(網路圖片)
脊獸一般為瓦製,高級的宮殿建築則採用琉璃瓦,其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為了保護木栓與鐵釘,防止漏水、生銹,對屋脊的連接處有固定和支撐的作用。後來,古人將建築功能與藝術造型巧妙的結合,脊獸有了裝飾功能。

清朝時,依殿堂大小、等級規定簷角走獸的使用數量與排列順序。垂脊上的走獸多為古代傳說中的吉祥神獸造形,安置在垂脊簷角上,造型生動活潑、線條優美、樸拙渾厚、神態各異,是祥瑞、鎮火、消災驅邪的象徵。


走獸的排放順序(網路圖片)
據《大清會典》中記載,走獸的排放順序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簷角上的走獸是置於騎鳳仙人與垂獸或戧獸之間。

走獸的數量規定必須是單數,騎鳳仙人除外,最多九個。走獸隨宮殿等級的降低而遞減,從行什依次往前減少。但故宮太和殿是唯一例外,多增加了一個行什,共有十個飛禽走獸,是十全十美、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徵。


殿堂大小、等級簷角走獸的使用數量與排列順序是有規定的。(網路圖片)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三大殿中等級最高者,其殿頂為重簷垂脊琉璃瓦,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朝皇帝即位,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其它國家重大慶典,均在此殿舉行。


騎鳳仙人排在最前面,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片。(網路圖片)
此外,再說明簷角垂獸各自的象徵寓意。排在最前面的是騎鳳仙人,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片。

相傳,這位仙人是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湣王的化身,他在位時做了許多壞事,因此被太陽曝曬的走投無路,危急中,飛來一隻鳳凰,問他是否願意改過,他答應痛改前非,於是他騎上鳳凰飛走,化險為夷。後人將騎鳳仙人立於簷首,有告誡君王要行仁政及轉危為安、逢凶化吉的含意。

騎鳳仙人之後是龍,能興雲作雨,為鱗蟲之長,四靈之一,是古代帝王的象徵。龍之後是鳳,為百鳥之王,比喻有聖德之人,是祥瑞的象徵。鳳之後是獅子,有獸王之稱,象徵勇猛、仁德,是能驅魔辟邪的瑞獸。

接著是天馬、河馬。天馬為天帝所乘的神馬,是尊貴、權威、祥瑞的象徵;海馬為海中飛馬,是吉祥的化身。天馬、河馬象徵君王的威德能通天入海、暢達四方。然後是狻猊,古書記載為與獅子同類的猛獸,能食虎豹,古代有刻鏤成獅子狀的香爐就是指狻猊,有護佑平安之意。

狻猊之後為押魚,相傳為海中異獸,能興雲雨、滅火防災。再來是獬豸,傳說能分辨曲直的神獸,見人爭鬥,會用角觸理虧之人,是公正無私的象徵。獬豸之後為斗牛,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據《宸垣識略》記載︰「斗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霧。」是護宅鎮邪的吉祥物。

最後是行什,俗稱猴,為人形猴面有雙翼、手執金剛杵的壓尾獸,其形似在執行監押任務。太和殿簷角除九個走獸外,又增加的第十個,故稱行什。


太和殿比其它宮殿的走獸所多出的就是行什(網路圖片)
這些屋脊上裝飾的吻獸,都有象徵避火消災、遇難成祥、驅邪鎮宅、公平正義的祥瑞象徵,所以古人都要在屋脊上設置吻獸。

中國古典建築,無論是皇家的富麗堂皇,或民舍的小巧精緻,各有特色,在其優美的外觀下,以其寂靜而豐富的建築語言,展現了古人對天道的敬畏,及天人合一的中國建築意境,磚瓦之間,更蘊涵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