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下士的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雖沒有親自統一天下,卻是三代聖王的代表。他不僅以盛德威服西方各國,更寫下了儒家經典《周易》,而文王禮賢下士的故事,至今仍被傳頌。 

周文王姓姬名昌(前1152~前1056年),季歷之子,商紂時被封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西伯侯。

周文王姬昌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大力倡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周文王自己生活節儉,穿普通人衣服,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西岐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便將姬昌拘於羑里。

據司馬遷《史記》,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時,不僅不卑不亢,還用這段時間寫下留傳後世的《周易》。《周易》也就是《易經》,或稱之為「文王八卦」或「文王六十四卦」。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周易》揭示了宇宙間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上講天文,下談地理,中論人事。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黎民百姓如何做生活,都有論述。

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就把「有莘氏之女」、「驪戎之文馬」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件(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於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並賞給文王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令的諸侯。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姬昌治理國事很有作為,勤於政事,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因為他的德行高尚,聲名遠播,許多諸侯都來歸順於他。《史記》中也記載,文王為民請命,獻出自己的地,來請求紂王免除酷刑。

據 《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後7年 完成了許多事情。先是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芮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 王審斷。據《詩經》編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者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 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後,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閒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

文王也出兵伐犬戎,收復幾個小國;並攻打密須,解除北邊和西邊後顧之憂。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到文王過世之前,天下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態勢,亦即周人已掌握了天下的三分之二的意思。

《尚書無逸》、《呂氏春秋制樂》都說周文王享國五十年,周文王死前,也要次子發繼承他討伐商紂的意志,文王死後,發繼承了他的王位,是為周武王。

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敬仰,《詩經.大雅》中的頌詩也曾如此描繪,認為周文王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以德澤國,以仁化民,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風,是一個令人羨慕和嚮往的社會!

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生一位。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女人當柔 柔能克剛


縱觀五千年華夏文明史,長孫皇后是最為成功的女性之一,她不僅是那個久遠王朝母儀天下的典範,也堪稱當代知性女子的楷模。 (網路圖片)


智慧的女子一定是順應天理的,守住女人的本質,詮釋「溫柔」的定義,同樣能演繹出光彩照人的篇章…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一種是女人,如同道家的陰陽學說,宇宙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那麼推衍到人類社會中,男人與女人作為陽與陰兩種特性相合而生,符合宇宙的運行規律,人類社會才得以和諧的發展。

然而時代變遷、陰陽倒轉,但見當今社會,男女人、女男人比比皆是,男人懼內「妻管嚴」,女人強悍河東獅吼。本篇只說女人,女人應該具備什麼特質?有人說是漂亮,不漂亮就要有氣質,有人說女人最大的資本是教養,它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去光澤;還有人說是「女人味」,它能征服男人於裙釵之下。

其實不管怎麼說,女人都擋不得一個「柔」字。「柔」不等同於「弱」,決不代表著無能與懦弱,它是宇宙賦予女人的根本屬性與立身之本,剛柔相濟,柔能克剛,不必與男人爭高下,卻能與陽剛合和而交映生輝。

縱觀五千年華夏文明史,長孫皇后是最為成功的女性之一,她不僅是那個久遠王朝母儀天下的典範,也堪稱當代知性女子的楷模。她沒有武則天的野心與霸氣,也沒有褒姒與夏姬的孤媚,卻有「坤載萬物,德合無疆」的承擔與高貴。

她知書達禮、深明大義、賢淑優雅、智慧大度,經典的賢妻良母形象,不僅把後宮打理的井然有序,而且每每規諫太宗,用李世民的話「補朕之闕」,也就是彌補丈夫的不足。

因此長孫皇后病逝後,英明神武的太宗會悲慟失聲:「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矣。」所以有人稱,她是太宗成就千秋大業的一個最大助力,為保證李世民全力以赴的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輔助作用。

如果說魏徵的勸諫是「剛」,從而使他成就一代名臣,而長孫氏的勸諫就充分彰顯「柔」的魅力。有個小故事,有一次魏徵給唐太宗提了意見,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氣 沖沖拂袖而去。回到後宮,皇后問︰「陛下,您這是怎麼了?」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鄉巴佬,整天找我麻煩,早晚有一天我會殺了他。」說的就是魏徵。

如果,這時候長孫皇后也像現在某些能力卓越的女強人那樣凌厲逼人,得理不讓,說皇上你度量太小,你不該這樣不該那樣!試想結果會怎麼樣,弄不好太宗盛怒之下不僅想殺了魏徵,還會連累這個皇后。

我們看長孫皇后是怎麼做的呢?她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回到內室,改穿了正式的朝服,盛裝出來向皇帝祝賀。她跪在皇帝面前,弄了皇帝一頭霧水:「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的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霾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他的地位和性命。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長孫皇后的睿智,堅貞中帶柔韌,溫婉中有聰慧,古語說「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智慧的女子一定是順應天理的,守住女人的本質,詮 釋「溫柔」的定義,同樣能演繹出光彩照人的篇章。在歷史的長河中,她也許不是主角,卻是與主角交相輝映必不可缺的角色,她不會成為太陽,卻永遠是夜空中最 閃亮的那顆明星。

現代的女人們,是不是也能從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找回一些什麼呢?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成語典故:囫圇吞棗





【釋義】囫圇:整個的。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例句】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要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近義;反義】一知半解 不求甚解;融會貫通

這個成語,出自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傳說以前有一個年輕人,一邊走路,一邊吃梨和棗子,恰巧碰上一位老醫生,老醫生關心地對他說:「梨可不能吃得過多, 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胃的。」年輕人覺得老醫生說得挺認真,就從衣袋裡掏出幾個棗子,說:「那麼吃棗子又會怎樣呢?」「棗子對脾胃倒是有補益作用,可是吃多了,會傷害牙齒,也不能吃得太多呀!

年輕人聽了老醫生的話,思忖半天,忽然高興地嚷道:「哈哈,我有辦法了。吃梨時只在嘴裡嚼,不咽進肚裡去;吃棗時不用牙咬,囫圇吞下去。這樣既不會傷害胃脾,又不會弄壞牙齒!」說著就把棗一顆顆的,一下子吞進肚裡去。

這個年輕人,並沒有正確理解老醫生善意的勸告,老醫生是強調不要吃得過量,過量了會走向反面,有害身體;青年人以為囫圇吞棗,可以避免老醫生指出的問題,實際上又陷入了另一種誤區。「囫圇吞棗」肯定會影響消化;吃梨只咀嚼,而不把它送入胃裡,全都吐出去,那也實在是太可惜了。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


嫦娥與楊貴妃




醉八仙圖(章翠英 繪)


唐明皇,非常敬重八仙,八仙一看唐明皇這樣敬重他們,便決定帶唐明皇到月寒宮玩一玩。唐明皇到了月寒宮看中了嫦娥,於是便寫了一首不甚恰當的詩。嫦娥由於先喝了幾盅酒,先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後來醒酒了一看,唐明皇寫的詩在侮辱她,非常生氣,就拿了這首詩奏明瞭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一看唐明皇身為人主,竟敢這樣污辱天神,勃然大怒,於是就派了青龍,脫生成為安祿山消滅唐朝,另建朝綱。

再說巡天御使太白金星路過大唐上空,一看下面兵荒馬亂烏煙瘴氣,立即回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向太白金星說明了原因,太白金星說:「玉帝息怒!唐明皇寫詩污 辱天神不對,您因為這點小事就派人消滅他的朝代,是不是有點太小題大作了?因為大唐朝規定四百年,現在才坐了不足二百年,還有二百年。玉帝一聽,覺得太白 金星說得有理,就對太白金星說:「我御旨已下,青龍已經下凡,令已經收不回來了。」

太白金星聽了說:「您的御旨已下,不可再收,但我給您想 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不知您意下如何?」玉帝便說:「卿家請講。」太白金星說:「叫嫦娥下凡,轉生成楊貴妃,先叫她跟唐王,青龍現在不是下世了嗎?就叫青龍、嫦娥暫時攪亂大唐的朝綱,讓大唐時時失敗,這樣就處罰了唐明皇無視天神的罪行。同時派白虎星下凡助大唐朝,使大唐朝不至於過早滅亡,豈不是兩全其 美。」玉皇聽了欣喜非常。這便是安史之亂及郭子儀平叛的來歷。

後來,玉帝降旨時,白虎星不聽。原因是白虎星先前兩次下凡,第一次脫生羅成只活了二十三歲,第二次脫生成薛禮也只活了二十三歲。這次玉帝派他下凡,他說什麼也不接旨。太白金星當著玉帝的面給他作保,讓他活到終生。這樣他才願意下凡,脫生成郭子儀活到了七十八歲,無疾而終。

/ 文:正見網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