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下士的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雖沒有親自統一天下,卻是三代聖王的代表。他不僅以盛德威服西方各國,更寫下了儒家經典《周易》,而文王禮賢下士的故事,至今仍被傳頌。 

周文王姓姬名昌(前1152~前1056年),季歷之子,商紂時被封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西伯侯。

周文王姬昌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大力倡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周文王自己生活節儉,穿普通人衣服,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西岐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便將姬昌拘於羑里。

據司馬遷《史記》,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時,不僅不卑不亢,還用這段時間寫下留傳後世的《周易》。《周易》也就是《易經》,或稱之為「文王八卦」或「文王六十四卦」。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周易》揭示了宇宙間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上講天文,下談地理,中論人事。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黎民百姓如何做生活,都有論述。

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就把「有莘氏之女」、「驪戎之文馬」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件(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於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並賞給文王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令的諸侯。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姬昌治理國事很有作為,勤於政事,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因為他的德行高尚,聲名遠播,許多諸侯都來歸順於他。《史記》中也記載,文王為民請命,獻出自己的地,來請求紂王免除酷刑。

據 《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後7年 完成了許多事情。先是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芮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 王審斷。據《詩經》編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者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 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後,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閒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

文王也出兵伐犬戎,收復幾個小國;並攻打密須,解除北邊和西邊後顧之憂。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到文王過世之前,天下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態勢,亦即周人已掌握了天下的三分之二的意思。

《尚書無逸》、《呂氏春秋制樂》都說周文王享國五十年,周文王死前,也要次子發繼承他討伐商紂的意志,文王死後,發繼承了他的王位,是為周武王。

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敬仰,《詩經.大雅》中的頌詩也曾如此描繪,認為周文王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以德澤國,以仁化民,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風,是一個令人羨慕和嚮往的社會!

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生一位。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