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維的造就





普天之下,儘管各民族之間的語言、膚色、信仰文化不同,但對於普世的價值觀,對基本的善惡、好壞、是非的認識,都有一個總體的共識,就是在對待善惡等這些問題上的思考,認識,看待方式,思維模式幾乎是共通的。在衡定善惡的行為時,思維的取向,不會受到任何語言的限制。

這一簡單的現象,引起人們思考:人類的思維是如何造就的,又是誰造就了人類這樣認識好壞善惡的思維?

翻開歷史典籍,在中國,在西來幽靈的邪黨沒有進入中國以前,沒有摧毀中國正統文化以前,那時的中國人,思想中對仁義禮智信,尊師、重孝、貞潔、誓忠等等都有很明確的概念。一個人好與不好,就是用德來衡量。衡量好壞的思維方式,思考人生的價值取向,都是以「德」為中心。

再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用了幾乎一個朝代的歷史,給人們講述了甚麼是義,甚麼是人的智慧與謀略;岳飛的歷史故事,告訴了我們甚麼是忠;《西遊記》以唐僧取經的經歷,講述了一段非常生動的修煉故事,善惡的因果報應,以及描述地獄的景象;《紅樓夢》講述了人間的一切恩怨果報都有前因, 一切皆有定數。

對於現代人,也許相信神佛存在的人很少。但在日常中,人們在遭遇突然的甚麼問題時,往往會不假思索張口就能說出:「缺德」、「積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緣千里來相會」、「上輩子造的孽、上輩子欠的、上輩子積德了」等等,我們經常能聽到的這些話。

這些話好像在我們的腦中很早以前就已經沉積下來了,一直保存在腦中。就像一朝一代的歷史,像演戲一樣,一朝演完了,留下了一些筆墨文化、服裝、道具,然後穿上另一套戲服,拿起新的台詞,接著演繹。

中國古典小說中,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書名的標題,大多是甚麼甚麼演義。比如:《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等。

這樣一朝一代的文化痕跡漸漸的沉澱在我們生命中,一點一滴濃縮在我們的思維深處。人類生命也像是在總結經驗一樣,一點一點把好的精華的東西,傳承了下來,以免後人重蹈覆轍。

所以,在中國便有了以「德」為中心,來認識事物對錯、善惡、好壞的思維方式,而且經過了歷史變遷的風風雨雨,不斷層的傳承了幾千年。

儘管現代有些年輕人,叫囂:「德多少錢一斤?」。邪黨無神論的宣傳灌輸,使人們不相信德的存在,不相信有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但他們無法避免不使用這些詞彙,無法排斥這些詞彙在人們思維深處的存在,也無法徹底的清除掉,這些詞彙在人們腦中的印象和位置。

漫長的歷史,留在人類思維中的痕跡,是如此的深刻。就像冥冥中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歷史過程中,不斷把必要的文化,精華的物質,良好的思想方式,一點一滴輸進人類的思想中,並且造就得如此豐富。

儘管歷史上,有些天災天譴對人類是毀滅性的打擊,但人類思維深處,沒有因為這些突如其來的災難,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思維深處沉積的精華,在更深層。

回首看看,如果沒有這些歷史過程中的充分演繹,我們現代人也許就不會那麼深刻,那麼形象生動的體會到,甚麼是忠孝仁義,甚麼是英雄氣魄,甚麼是王者風範,甚麼是奸佞小人等等。
歷史過程中,造就了人類的思維,引導人類認識善良,認識正信文化,認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認識人類社會所發生的一切,皆有定數。

在兩千五百年前,從東方到西方,不約而同的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幾大正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這些修煉的文化,奠定了人類認識是非,善惡好壞的基本思維方式,而且傳承至今,影響至今。從這一點上,也許可以說,人類思維的造就,源於豐富的修煉文化。


圖:網路/ 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