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超和尚在世71年,在山西綿山“抱腹寺”成佛,是漢人第一個成佛的,被視為空王古佛托化人間。如今他被包塑的真身佛像還在寺內,抱腹寺名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賜,現名“雲峰寺”。志超和尚一生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神奇傳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助唐太宗解大旱的事迹。
綿山謝雨空王佛現
據史料記載,貞觀(太宗年號)十四年(640年),陝中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唯有介休(即綿山)境內,風調雨順,人們都說是因為志超和尚在此修行,威德普照,才使此地避免災難。於是太宗親自來到綿山拜見大師祈雨,志超於是命正在做飯的弟子莫斯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潑去,長安一帶即刻普降甘霖,大旱解除,萬民歡騰,感謝志超解民倒懸之恩。志超和尚也被人稱為“綿山活佛”。
太宗召見志超和尚進宮,志超不就。第二年,太宗率眾臣趕來綿山朝拜志超和尚,以謝雨恩。志超弟子銀空在抱腹岩接駕,說師父已於貞觀十五年(西元641)三月十一日圓寂。太宗未能如願,內心悲傷,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也。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古佛”四個金字和志超和尚的輪廓,至此太宗和世人才知道志超和尚乃是空王佛轉世,因此唐太宗敕封志超和尚為“空王佛”,並敕建抱腹寺,包塑真容。太宗一行迴鑾到空山靈溪寺,看到寺院美景凈收眼底,隨即賦詩一首:
迴鑾游福地,極目玩芳辰。
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
梵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
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
因太宗曾迴鑾到空山靈溪寺,並在此居住六日。故而此寺后改名為迴鑾寺,並在寺旁建龍天廟以示紀念。
綿山謝雨空王佛現
據史料記載,貞觀(太宗年號)十四年(640年),陝中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唯有介休(即綿山)境內,風調雨順,人們都說是因為志超和尚在此修行,威德普照,才使此地避免災難。於是太宗親自來到綿山拜見大師祈雨,志超於是命正在做飯的弟子莫斯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潑去,長安一帶即刻普降甘霖,大旱解除,萬民歡騰,感謝志超解民倒懸之恩。志超和尚也被人稱為“綿山活佛”。
太宗召見志超和尚進宮,志超不就。第二年,太宗率眾臣趕來綿山朝拜志超和尚,以謝雨恩。志超弟子銀空在抱腹岩接駕,說師父已於貞觀十五年(西元641)三月十一日圓寂。太宗未能如願,內心悲傷,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也。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古佛”四個金字和志超和尚的輪廓,至此太宗和世人才知道志超和尚乃是空王佛轉世,因此唐太宗敕封志超和尚為“空王佛”,並敕建抱腹寺,包塑真容。太宗一行迴鑾到空山靈溪寺,看到寺院美景凈收眼底,隨即賦詩一首:
迴鑾游福地,極目玩芳辰。
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
梵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
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
因太宗曾迴鑾到空山靈溪寺,並在此居住六日。故而此寺后改名為迴鑾寺,並在寺旁建龍天廟以示紀念。
抱腹寺(現名雲峰寺)是綿山石洞之首
佛心天賜勵志修行
志超和尚出生於南北朝時陝西馮翊田氏家族,俗名田善友。很小的時候,他就一心向佛,一再向家人表示投身佛門之意,家人只是不許。於是家中私下裡為他訂下了一門親事。志超聽說,就逃到山野中。家族中人全都出來找他,他藏身不住,被強行帶回家,舉行了婚禮。
新婚之夜時,在洞房裡,志超嚴肅的給新娘宣講了佛法。新娘為丈夫對佛法的一片赤誠之心感動的流出了眼淚,同意以後與志超隔處相處,只作名義上的夫妻,倆人從無夫妻之實。每晚志超都是在禪定中度過。
二十七歲那年,志超終於能夠出家,投到并州(山西太原)開化寺的慧瓚禪師的門下。
起先,慧瓚並不收他做自己的弟子,只讓他在寺做各種樣的雜事,以此來考驗他。志超對此並不厭倦,每天早早起來幹活,到晚上很晚才去睡覺。寺中有僧徒幾百人。每次有最苦的差使,志超一定搶著去干。慧瓚通過這段時間的考查,發現志超是個嚴於律己,富有智慧而能吃苦的人,所以收志超做了弟子。
受戒后,志超將佛經都學的很好,後來回到故鄉,找了一座山,在那裡繼續修煉。志超在山中創立禪林,早晚苦修。四方優秀人物,聞風而至,遠近聞名。
虔誠護法亂世度人
隋大業(隋煬帝年號)初年,隋煬帝下令封閉寺院,不準僧人結夥出遊。志超聽說后,十分着急,毅然上書為佛教辯護。志超穿上袈裟,走訪郡城,希望碰上執法官吏,把他的意見呈上去。可是官吏對他的上訪置之不理。雖然志超在護法路上處處碰壁,可他毫不灰心,又一口氣跑到江都,將他的意見傳給隋煬帝的內史,希望他能呈給皇帝。
隋煬帝不修德業,荒淫無道,致使天譴。隋朝末年,戰亂紛起,盜賊橫行,民眾多難。百姓屍橫遍野。這時,志超聚集徒眾學習佛法。他們的身邊還有一些餘糧。眾人怕盜賊搶糧,都想帶點糧食各奔東西。志超則告誡眾人不要亂動,修煉不可半途而廢。眾人深受感動,靜下心來修佛。
有一天晚上,志超和眾人正在打坐,突然火光衝天,盜賊破門而入,他們個個手持白閃閃的鋼刀。志超和眾人端坐不動,沒有一人對此動念。賊人被眾人的鎮定所感化,伏地禮拜謝罪,都皈依了志超。志超因勢利導,依各人的資質而設法教化。盜賊們從內心佩服志超,他們一心向佛,勤修佛法,以消除自己往日的罪業。
順應天象弘法助唐
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全國上下齊來響應。志超了悟天象變化,李家當得天下,非常擁護高祖起事。志超率僧侶前往晉陽弘法,前來向他學佛法的弟子多達幾百人。眾人嚴守戒律,秩序井然,令世人感嘆不已。後來,唐朝大兵向南平定內亂,國內隨之安寧。志超領弟子二十多人到京城祝賀。唐高祖李淵敬重志超,就象對待神仙一樣對待他,請他登上太極殿,敬禮有加。
志超看淡富貴安逸,辭別皇上與大臣,在唐武德(高祖李淵的年號)五年,輾轉來到了晉川(山西)抱腹崖修煉。抱腹崖位於今介休市西南20公里處的綿山。遠近聞名,山崖臨百丈深的山谷,上面靠著高千仞的山峰。這裡泉清石美,樹木森然,風調雨順,宛如仙境。在此居住,可以使人望峰息心。
武德七年,志超領人在抱腹岩上修煉。當時有僧徒近百人。而他們所有糧食,只不過是六石麥子。起初,每天磨出五斗,用來食用。從春天到夏天,麥子吃掉了很多。後來,每天只磨出兩斗。但所存的麥子總也磨不完。眾人感到很神奇。志超的弟子中只要有人心生懶惰求安逸之心,會馬上受到他神奇的警告。志超召集眾人之時,鐘聲隨着就響起來。山石上的泉水隨人的多少而自動的或多或少。
1300多年過去了,賢王與高僧聯手開創的一段文化,造福人間和後世。從唐太宗敕建抱腹寺供養佛之真身,此地成為空王佛的道場,香火不斷,留下了獨特的民俗文化。綿山成為道教名山也是佛教名山。唐太宗敬佛禮佛,為萬民祈雨化災的軼事也伴隨着空王佛的的聖跡流傳至今,教化後世。
附註:
佛經中敘述,空王佛是過去世佛之一,法力無邊慈悲無量。釋迦牟尼佛和後來的四大佛陀曾經都跟隨空王佛出家學道,在他們修持三世諸佛正法時,“煩惱復心,不能堅持佛法”,應該墮入惡道,無可救贖的時候,是又一次涅磐時的空王佛將他們挽救。阿彌陀佛是拜他眉間的白毫成佛的,可見他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
志超和尚出生於南北朝時陝西馮翊田氏家族,俗名田善友。很小的時候,他就一心向佛,一再向家人表示投身佛門之意,家人只是不許。於是家中私下裡為他訂下了一門親事。志超聽說,就逃到山野中。家族中人全都出來找他,他藏身不住,被強行帶回家,舉行了婚禮。
新婚之夜時,在洞房裡,志超嚴肅的給新娘宣講了佛法。新娘為丈夫對佛法的一片赤誠之心感動的流出了眼淚,同意以後與志超隔處相處,只作名義上的夫妻,倆人從無夫妻之實。每晚志超都是在禪定中度過。
二十七歲那年,志超終於能夠出家,投到并州(山西太原)開化寺的慧瓚禪師的門下。
起先,慧瓚並不收他做自己的弟子,只讓他在寺做各種樣的雜事,以此來考驗他。志超對此並不厭倦,每天早早起來幹活,到晚上很晚才去睡覺。寺中有僧徒幾百人。每次有最苦的差使,志超一定搶著去干。慧瓚通過這段時間的考查,發現志超是個嚴於律己,富有智慧而能吃苦的人,所以收志超做了弟子。
受戒后,志超將佛經都學的很好,後來回到故鄉,找了一座山,在那裡繼續修煉。志超在山中創立禪林,早晚苦修。四方優秀人物,聞風而至,遠近聞名。
虔誠護法亂世度人
隋大業(隋煬帝年號)初年,隋煬帝下令封閉寺院,不準僧人結夥出遊。志超聽說后,十分着急,毅然上書為佛教辯護。志超穿上袈裟,走訪郡城,希望碰上執法官吏,把他的意見呈上去。可是官吏對他的上訪置之不理。雖然志超在護法路上處處碰壁,可他毫不灰心,又一口氣跑到江都,將他的意見傳給隋煬帝的內史,希望他能呈給皇帝。
隋煬帝不修德業,荒淫無道,致使天譴。隋朝末年,戰亂紛起,盜賊橫行,民眾多難。百姓屍橫遍野。這時,志超聚集徒眾學習佛法。他們的身邊還有一些餘糧。眾人怕盜賊搶糧,都想帶點糧食各奔東西。志超則告誡眾人不要亂動,修煉不可半途而廢。眾人深受感動,靜下心來修佛。
有一天晚上,志超和眾人正在打坐,突然火光衝天,盜賊破門而入,他們個個手持白閃閃的鋼刀。志超和眾人端坐不動,沒有一人對此動念。賊人被眾人的鎮定所感化,伏地禮拜謝罪,都皈依了志超。志超因勢利導,依各人的資質而設法教化。盜賊們從內心佩服志超,他們一心向佛,勤修佛法,以消除自己往日的罪業。
順應天象弘法助唐
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全國上下齊來響應。志超了悟天象變化,李家當得天下,非常擁護高祖起事。志超率僧侶前往晉陽弘法,前來向他學佛法的弟子多達幾百人。眾人嚴守戒律,秩序井然,令世人感嘆不已。後來,唐朝大兵向南平定內亂,國內隨之安寧。志超領弟子二十多人到京城祝賀。唐高祖李淵敬重志超,就象對待神仙一樣對待他,請他登上太極殿,敬禮有加。
志超看淡富貴安逸,辭別皇上與大臣,在唐武德(高祖李淵的年號)五年,輾轉來到了晉川(山西)抱腹崖修煉。抱腹崖位於今介休市西南20公里處的綿山。遠近聞名,山崖臨百丈深的山谷,上面靠著高千仞的山峰。這裡泉清石美,樹木森然,風調雨順,宛如仙境。在此居住,可以使人望峰息心。
武德七年,志超領人在抱腹岩上修煉。當時有僧徒近百人。而他們所有糧食,只不過是六石麥子。起初,每天磨出五斗,用來食用。從春天到夏天,麥子吃掉了很多。後來,每天只磨出兩斗。但所存的麥子總也磨不完。眾人感到很神奇。志超的弟子中只要有人心生懶惰求安逸之心,會馬上受到他神奇的警告。志超召集眾人之時,鐘聲隨着就響起來。山石上的泉水隨人的多少而自動的或多或少。
1300多年過去了,賢王與高僧聯手開創的一段文化,造福人間和後世。從唐太宗敕建抱腹寺供養佛之真身,此地成為空王佛的道場,香火不斷,留下了獨特的民俗文化。綿山成為道教名山也是佛教名山。唐太宗敬佛禮佛,為萬民祈雨化災的軼事也伴隨着空王佛的的聖跡流傳至今,教化後世。
附註:
佛經中敘述,空王佛是過去世佛之一,法力無邊慈悲無量。釋迦牟尼佛和後來的四大佛陀曾經都跟隨空王佛出家學道,在他們修持三世諸佛正法時,“煩惱復心,不能堅持佛法”,應該墮入惡道,無可救贖的時候,是又一次涅磐時的空王佛將他們挽救。阿彌陀佛是拜他眉間的白毫成佛的,可見他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
(資料來源:《歷代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