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時期:
北周至隋時期。這一時期是敦煌壁畫從早期進入中期的一個過渡、變革階段。北周和隋朝的統治雖然時間都比較短,但卻在敦煌開鑿了許多石窟。北周開鑿了15個,隋代建造了70個。
由鮮卑族建立的北周政權,崇信佛法。由於北周的統治者與西域通好,在其開鑿的石窟中的飛天形像與北涼時期的相類似,為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臉圓、體壯,上身裸露,腰繫長裙的男性飛天,但不同的是伎樂飛天增加。代表是莫高窟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飛天。比如在第428窟中的諸多伎樂飛天,分別手持琵琶、箜篌、笛子等樂器,形若演奏,動作優美。特別是南壁西側的一身飛天,雙手持著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飛揚,周圍是飄落的香花,飄逸灑脫。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登基做了皇帝後,說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佛法由我興」。因此他發大願,度僧弘法。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開建的洞窟外,還重新修葺了以往朝代的石窟,數目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彷彿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而此時也是繪畫飛天最多、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
隋代飛天主要畫在窟頂藻井四周、窟內上層四周和西壁佛龕內外兩側,而且以群體形像出現。飛天形像除了西域式飛天外,比較多的是融合了中原文化的飛天。這種中原式飛天造型主要為女性,臉型清瘦,眉清目秀,身材修長,腰肢柔細。她們的髮髻為宮娥造型,穿寬袖長裙,飄帶流暢,呈牙旗形狀。此外,飛天的飛行姿態也更為多樣,有上飛的,下飛的,還有順風橫飛的,逆風橫飛的;既有單飛的,也有群飛的,動作都非常舒展輕柔。
代表是莫高窟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飛天。比如第427窟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共有108身。大多是西域風格的飛天,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姿態曼妙無比。而第404窟建於隋代中後期,洞窟內的飛天的服飾則已然具備了中原飛天的特徵,她們同樣是姿態各異,朝著一個方向逆風飛翔,體態非常輕盈。
第三個時期:
唐和五代時期。唐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時代。
唐朝,亦是個佛法廣傳的時代。佛教在歷經兩晉南北朝和隋朝的興起和傳播後,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大量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佛教宗派正式形成,石窟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在造像上的成熟和繁盛,正是當時社會高度文明發展的寫照。
具體來說,來自古印度的飛天形像,經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等朝代的發展、交流、融合,終於在唐代完成了最後的蛻變,成為完全中國化的飛天,而且其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更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一方面表現在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面,散花、歌舞、禮讚作供養;另一方面表現天國世界的快樂。
不過從初唐到晚唐時期的飛天形像還不完全相同。初、盛唐時期的飛天創作豐富,具有自由奔放的快樂、翔和、飛動之美。此時的飛天已經完全女性化,成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像,與唐代宮廷貴族仕女類似。她們臉型豐滿,姿態嫵媚,明目皓齒,人體比例適當。衣飾和髮髻雍容華貴。上身半裸,下系長裙,長帶飄飄。
她們或環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持樂器,輕揉慢播;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有的則腳踏翔雲,緩緩下降。真是千姿百態,曼妙瀟灑。代表是莫高窟初唐第321窟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在第321窟西壁佛龕的兩側,各畫著兩身雙飛天。她們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十分輕盈美麗。而第320窟的四飛天則畫在南壁《西方淨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一身飛天在前,揚手散花,一身在後舉臂緊追。飛天的四周,彩雲飄浮,香花紛落,表現了飛天向佛陀作供養,以及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
中、晚唐的飛天,雖然仍有富麗堂皇的場面,但從動態和裝飾上,已經趨於平淡或略有些沉重,也缺乏盛唐時的昂揚、快樂的情緒。飛天的形體由豐滿婀娜變為清瘦樸實,衣飾也由華麗轉為淡雅。代表是中唐第158 窟西壁大型《涅磐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其中位於寶蓋北側一身的飛天,在由上而下的飛舞中,神情莊嚴,十分傳神。
五代時期的飛天,與晚唐的近似,缺乏生氣,代表是莫高窟第98窟和第100窟,榆林窟的第16窟。榆林窟第16窟內所畫的飛天,最大的特點是飛舞的巾帶比身體長三倍,而且中間有飄旋的花朵,下面有彩雲流轉,動感強烈。
第四個時期:
宋、西夏、元時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繪畫已經走入程式化和衰落階段。雖也不乏少許精品,但總體而言,只是繼承唐代余緒,沒有什麼創新。
宋代開鑿的石窟不多,多為對前朝飛天的修改和重繪。與唐朝相比,宋代所繪的飛天,用色不夠亮麗,雖然技法純熟,但缺乏力度。此外,飛天造型過於一致,都是面孔長圓,吊眉細眼,削肩細腰,頭束高髻,不過表情已經少了唐時的神韻。
代表石窟是莫高窟的第327窟。在這個石窟窟頂上,畫著一圈飛天,有的捧花,有的奏樂,為佛陀作供養。比較完美的是東坡北側的兩身飛天,她們一身手捧花盤,一身持鳳首箜篌,在天宮欄牆上逆風飛舞,衣裙、長帶飄曳,彩雲飛旋,香花紛紛飄落,還是相當動人的。
西夏時期,河西地區由黨項族統治,他們也十分尊崇佛教。因此在莫高窟也開鑿了新的石窟,其所繪製的飛天形像一部分與宋代的風格相同,一部分具有黨項族的特點。比如一些飛天被繪製成了深目尖鼻、腮大面圓等具有黨項族人的面貌特徵。代表是第97窟中的童子飛天,基本是黨項族打扮的男童。此外,榆林窟第三窟和第十窟的飛天,也是具有近似特徵。
元代為敦煌壁畫的末期,這時期開鑿的石窟非常少。此外,由於密宗興起,密宗又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中無飛天,漢傳密宗中現存的飛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 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這組飛天頭梳錐髻、臉型豐圓,長眉秀眼,手持蓮花。不過飛動感不強,已經沒有了以往飛天輕盈飄逸之美。
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飛天形像外,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福建、西藏等地區的石窟或古剎中,也都發現了不同時期的飛天形像,有壁畫,也有石刻。比如河北的響堂山石窟、隆興寺,河南的龍門石窟,山東的興隆山石窟,山西的雲岡石窟,以及四川的大足石刻,福建的開元寺等。上述繪畫或石刻中的飛天雖稍有差異,但基本與敦煌各個時代飛天的特徵相吻合。在此就不贅述了。
經過了歲月的沉澱,今人眼中的飛天形像是曼妙、輕盈的。她們不僅僅在天國世界中散花、歌舞、禮讚作供養,表現天國世界的快樂,而且賦予人們無限的遐想,賜予人們舞的靈感。甚至有人還在未來佛給人說法之際,看到了飛天散花的美麗場景。也許,這美麗的精靈也在等待一個壯麗時刻的到來吧。
圖/文:正見網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