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心中已有構思的文稿稱為「腹稿」?



我們知道下筆寫作一篇文章,事前打腹稿很重要。那麼,為什麼心中已有構思的文章稱為「腹稿」呢?


「腹稿」一詞的典故出自於唐朝段成式所撰《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藳。」藳,古同「稿」。這個典故在《新唐書.文苑傳上.王勃》及明朝李贄《初譚集》也都有記載。

王勃才華出眾,構思無滯,詩文俱佳,為唐初四傑之一。他所作〈滕王閣序〉為世所稱,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名句。

據載,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資的錢財布匹積聚豐厚,人們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頭來耕種。他每次寫碑文或讚頌辭時,都先磨好數升墨,然後拉被子遮住面孔躺著。等靈感一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成,不用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於是,「腹稿」一語就被流傳下來,指心中已有構思而未寫出的文稿,又稱為「默稿」。如宋朝周煇《清波別志.卷下》︰「一夕,獨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及《宋史.卷四五九.卓行傳.徐積傳》:「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

圖:網路文:大紀元


按讚加入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看見更多神傳文化的內涵